2011/06/27
(一)猩紅熱
今年香港和中國,都出現多宗猩紅熱的個案。香港發現 400 多宗;而且造成 10 年以來首兩宗兒童因感染猩紅熱而死亡的病例。 香港大學醫學院從一個重病的兒童抽取的細菌培植樣本之中,發現致病的甲類鏈球菌出現了基因變化,細菌變得更容易傳染和更加猛惡,而且大部份對紅霉素 (Erythromycin) 呈抗藥性。
導致猩紅熱的甲類鏈球菌,主要侵襲 10 嵗以下的兒童。鏈球菌通常存活在病人的口腔、鼻腔和咽喉,透過飛沫或直接觸而傳染。 細菌可以在痰涎、膿液和分泌物中繼續生存,手接觸後再經呼吸道傳入體内。 潛伏期約一至三天,病發初期的症狀是發燒和喉嚨痛,部份病人會有頭痛、腹痛和嘔吐的症狀。 舌頭脹大和出現紅點,近似草莓的形狀。 身體和頸部亦出現砂粒狀的紅疹,蔓延至四肢,尤其是腋窩、肘部和腹股溝。 紅疹通常在一週内消退,繼而出現脫皮的現象。 猩紅熱可以導致中耳炎、咽喉膿腫、肺炎和腦膜炎等嚴重感染,甚至血毒休克的症狀。 更可以引發異常的免疫反應,影響骨和關節,與及對心臟、腎臟和肝臟造成損害。 如果能夠及早開始適當的抗生素治療,例如盤尼西林或 Amoxil,通常在 48 小時内便會退燒,但要連續服用 10 天足夠的劑量。 預防感染必須保持良好的個人和環境衛生。患病的兒童要留在家中直至服用抗生素退燒之後。
(二)腮腺炎
近來 BC 疾病控制中心發出警告,本省有 70 多宗腮腺炎的個案,感染大部份從滑雪區威士拿開始,70% 的病人年歲在 18 至 35 嵗之間。 自從 1967 年推出例行的腮腺炎預防注射之後,北美洲的感染病例已經大幅下降,但 2008 年亦曾經有近 200 人受到傳染,大部份都是因爲抗拒接受預防注射。
腮腺炎病毒可以引發高燒、頭痛和食慾不振。 單一邊或兩邊腮腺都會變得腫脹和疼痛,影響到嘴嚼、吞咽和說話。 喝酸性飲品亦會刺激唾液分泌而增加痛楚。 少數病人可能出現腦炎和腦膜炎的併發症狀,若果在腮腺炎出現後的一週内出現持續的高燒、頭痛、頸部僵硬、嘔吐、昏迷和痙攣等症狀,必須立即送院治療。 20% 至 30% 患上腮腺炎的年輕男性,睾丸可能亦受到病毒侵襲,發炎腫痛,但很少會導致不育。 腮腺炎病毒可以經過咳嗽和打噴嚏釋出的飛沫傳播,亦可以經過親密接觸,例如親吻或共用餐具和水瓶而受到感染。 腮腺炎病毒感染並沒有特效的藥物可以治療,所以必須著重於預防。
1995 年本省推行為 13 和 18 個月大的幼兒注射兩次混合麻疹和腮腺炎的疫苗,保護率達到 95%。 沒有接種過疫苗的成年人,如果誕生在 1957 年前,多數曾經受過感染,不用補加注射。 1957 至 1969 年之間出生的人士,要補加注射一次,1970 年以後出生的人士,則要在一個月間隔期間注射兩次。
(三)手足口病
香港有七百多萬人口,而且密集在有限的空間,很容易會出現傳染病的疫潮。 從本年度的三月至五月,手足口病的案例持續增加。 須然大部份都只屬於輕微的感染,但亦有三宗引發腦炎和腦膜炎的嚴重病例。
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的兒童感染症狀,在北美洲亦經常出現。 多種侵襲腸道的病毒都可以引發手足口病的症狀,例如柯薩奇 A16 型病毒、EV71 型病毒、和人類疱疹病毒。 EV71 型腸病毒最受到關注,因爲可能會導致神經系統的感染、例如腦炎、腦膜炎、小兒麻痹癱瘓、甚至死亡。 6 月至 7 月是高峰期,而許多父母都會乘假期帶同兒童囘港旅行。 病發初期,病人會出現發燒、食慾不振、疲倦和喉嚨痛等症狀。 一至兩天後,口腔、咽喉、舌頭相繼出現疼痛的潰瘍,手掌和腳掌亦出現紅疹和小水泡。 大部份病人都會在一週内自行痊愈。 病發的第一週最容易傳染,經過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唾液、穿破的水泡和糞便傳播病毒,或因觸摸受到污染的物件而沾染病毒。 因爲致病的病毒有許多種,所以並無有效的疫苗可以預防;亦沒有特效的藥物可以治療。 病人要多喝水和休息,與及服用藥物抒緩口腔和咽喉的痛楚。 患病的兒童要留在家内,直至症狀完全消退。 如果出現持續高燒和不能吞咽,或病情惡化,就要儘早到醫院接受診治。
2011年7月1日星期五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