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6日星期五

腦部創傷

2010/03/29

冬奧開幕前﹐一位運動員﹐在無舵雪橇滑道上訓練時發生意外﹐頭部重創而死亡。 近期亦有車禍發生﹐乘客被拋出車外重傷不治。 北美洲每年都有超過二百萬人腦部受到創傷﹐須然 90% 都屬於輕傷﹐但仍然有 10% 嚴重受傷的個案﹐導致死亡和殘障。 男性腦部受創傷的機會比女性高一倍﹐15 至 24 歲的年青人佔最多數。 如果受傷之後失去工作能力﹐對家庭和社會都會構成重大的損失。 5 至 9 歲和 65 歲以上的人士﹐腦部受創的程度比較嚴重﹔如果嬰兒和幼童腦部受創﹐更要探討虐兒的可能性。 新興發展蓬勃的國家﹐擁有汽車的人數暴升﹐但卻缺乏駕車的安全理念﹐公路的設計和急救醫療體系亦未能夠同步發展﹐所以車禍導致的死亡率更高。 北美洲自從引入必需配戴安全帶﹐踏單車要配戴頭盔﹐嚴懲酗酒和濫藥人士駕車等法例之後﹐加上有適當應付嚴重創傷的急救程序﹐診治和手術﹐腦部創傷導致的死亡率已經大幅下降﹐但卻增加了許多因為腦部創傷而導致殘障的人士。
暴力﹑車禍﹑建築﹑工業和運動意外﹐與及鬥毆﹐是導致腦部創傷的主要原因。 嬰兒和幼兒﹐劇烈搖晃可以導致嚴重的腦部創傷。 2 至 4 歲的幼童多數因為跌倒。 年紀較大的兒童﹐單車意外和車禍是導致腦部創傷的主要原因。 美國堅持不禁止檢械﹐所以槍擊仍然是導致成年人嚴重腦部創傷的主要原因﹐而 75% 是基於自殺。
大腦﹑後腦和中腦﹐被封閉在頭顱骨之內﹐有一些小洞孔容許頭顱神經穿透。 最大的缺口是腦部下端連接脊髓神經的出口﹐而腦幹正處於這個部位。 腦幹是控制呼吸﹑心跳﹑血壓和神經反射的中心。 如果腦部的壓力驟升﹐就會將腦部下端的組織擠向腦幹的出口﹐影響到基本的維生功能﹐與及壓迫控制瞳孔的神經﹐導致瞳孔擴張。 腦部被一層硬膜和兩層軟膜包裹﹐如果只是硬膜外的血管受損破裂﹐只需要儘快動手術抽出淤血塊﹐就不會做成嚴重的損害。 硬膜以下的創傷出血﹐與及腦內出血﹐情況嚴重﹐即使動手術止血之後﹐仍然有可能會再度出血﹐而且腦部的細胞組織亦受到損毀。
腦部創傷的程度決定於撞擊的力度﹑方向﹑和持續的時間。 即使沒有直接的碰撞﹐急速的前衝和驟停﹑劇烈搖晃﹐都會導致腦部撞擊頭顱骨。 急速前衝和驟停﹐不但腦部前端碰撞頭骨﹐回挫的力量亦導致後端碰撞。 劇烈的搖晃更會導致瀰漫性的損害。貫穿頭顱骨的創傷﹐大部份都是暴力所致。
腦部受損的程度﹐通常要等待病人接受急救﹐情況穩定之後才能夠評估。 結合 Glasglow 昏迷指數﹑昏迷的時間﹑與及失憶的時段作為指標。 如果病人眼睛不能夠張開﹐不能發聲講話﹐手腳變得僵硬和異常地彎曲或伸直﹐都表示腦部受創的程度非常嚴重。
腦部受創的病人﹐頸骨亦可能同時受傷﹐所以在移動傷者前必須將頭部﹐頸部和背部固定﹐以免損害脊髓神經。 急救首先要穩定傷者的呼吸﹑血壓和脈搏﹐維持身體和腦部的氧氣和血液供應。 臨床檢驗和評估後﹐儘快安排電腦斷層素描﹐檢查頸部和腦部。 如果腦部因為積聚淤血或細胞組織受創後出現腫脹﹐ 導致腦內的壓力驟升﹐不但會將腦部擠迫向下端的腦幹﹐而且壓力會阻止血液流注入腦部﹐導致缺血缺氧。 治療的方法包括使用藥物排出腦內的水份﹐用機器輔助呼吸﹐增加氧氣和去除碳酸氣﹐幫助收縮血管﹐與及動手術減低腦部的壓力。
腦部的創傷﹐破壞了腦部和血管之間的天然屏障﹐容許血液內導致發炎反應的細胞和化學物質進入受傷的腦部﹐導致更多的腦細胞組織損毀﹐而損毀的腦細胞亦會釋出更多有害的物質。 許多研究都希望能夠減少這些惡性的併發症狀﹐包括使用高壓氧氣﹑降低人體溫度﹑和使用藥物壓抑腦細胞受損後釋出的有害物質﹐但至今仍然沒有重大的突破。 已經被損毀的腦細胞組織﹐目前尚未有彌補的方法。 所以必需著重於預防腦部創傷方面的宣傳和教育。
腦部創傷做成的殘障﹐需要結合多方面的輔助治療﹐包括醫護人員﹑物理治療﹑語言訓練﹑日常生活和工作培訓﹐與及心理輔導和治療﹐幫助病人和家人適應﹐以冀可以參與幫助病人康復。

2010年3月16日星期二

血液幹細胞移植

2010/03/22

本週星期六﹐3月27日﹐加拿大幹細胞協會和加拿大血液服務中心轄下的 One Match 幹細胞及骨髓網絡﹐將會聯合在時代坊舉行招募華人捐贈骨髓和血液幹細胞的活動﹐希望更多華裔人士能夠參與。 超過 22 萬的加拿大人已經登記捐贈﹐但華人登記的數目卻未及 5000 人﹐只是佔總數的 2%。 雙胞胎的基因相同﹐自然可以捐贈﹐近親例如兄弟姐妹﹐能夠提供適合的血液幹細胞的機會亦相當高﹐有 30% 可以成功配對。 但剩餘的 70% 病人﹐則需要倚靠外界人士捐贈。 如果種族和出生地點相近﹐成功配對的機會比較高。 白種人找到適當骨髓捐贈的機會達到 80%﹐但華人則只有 10%。 目前有多個華裔病人急切需要血液幹細胞捐贈。
最常需要血液幹細胞移植作為主要治療步驟的病症是白血球癌和淋巴癌。 移植血液幹細胞的情序﹐是先將病人不正常和缺乏生長血液能力的骨髓去除﹐輸入正常健康的血液幹細胞﹐並且可以補充因為化療和電療所摧毀的骨髓血液幹細胞。 當白血球癌和淋巴癌發病的時候﹐化療和電療可以壓抑和消滅生長迅速的癌細胞﹐但骨髓中不斷生長的造血細胞亦受到損害﹐如果不能夠及時補充血液幹細胞﹐就會出現嚴重貧血﹑缺乏免疫能力以至嚴重感染﹐並且會因為缺乏血小板而嚴重出血。
骨髓是大骨骼內的海棉體﹐薀藏著大量的血液幹細胞。 血液幹細胞是充滿生長能力的雛形細胞﹐可以蛻變成為輸送氧氣的血紅球﹐抵抗感染和排斥異物的白血球﹐或有助於止血的血小板。 抽取骨髓的方法是在輕度全身麻醉和嚴格消毒的設施之下﹐從下背部盤骨的兩翼﹐用針穿刺抽取﹐每次抽取的數量約佔骨髓總量的 3 至 5%﹐大部份人在 4 至 6 週之內﹐骨髓就可以完全恢復正常。 抽取的部位可能有短暫的淤黑和腫痛﹐但不會影響行動﹐大部份捐贈者都可以在麻醉過後回家。 通常只有少量的血液幹細胞會從骨髓釋放進入週邊血液之內﹐但如果連續數天注射白血球生長激素 G-CSF﹐週邊血液內的血液幹細胞數量便會大幅增加﹐在注射五天後就可以收集。 收集的方法是將靜脈的血液輸入一部能夠分解血液內不同細胞種類的機器之內﹐將較大體積的血液幹細胞和白血球收集﹐剩下的紅血球﹐血小板和血漿可以循靜脈回歸捐贈者體內。 收集週邊血液幹細胞需要的時間比較抽取骨髓的時間長。
臍帶血是從初生嬰兒的臍帶和胎盤抽取﹐含有豐富的血液幹細胞﹐但卻限於能夠抽取的數量。 下一步的研究是如何培植更多的血液幹細胞。
血液幹細胞亦可以在進行化療和電療之前﹐從自己的身體抽取﹐適用於治療沒有擴散到骨髓的淋巴癌﹐治療後可以再回輸入體內。 用自體幹細胞﹐不會有排斥和感染外來傳染病的危險。
One Match 幹細胞及骨髓網絡﹐已經為超過 22 萬加拿大人登記和收集樣本﹐將檢驗所得的資料儲藏﹐與世界各地數以百萬計的捐贈者資料庫聯系﹐希望有更多的華人參與。 如果願意作為捐贈者﹐可以在本週六來到時代坊登記。 只要合乎資格﹐就可以收集細胞樣本﹐樣本是用棉花捧楷抹口腔內側的黏膜﹐就可以取得足夠檢驗的細胞﹐而不需要抽血。 捐贈者亦可以從網上下載表格﹐填妥後寄回 BC 血液服務中心 ( 表格附錄在我的網頁 www.doctorsze.com ) 。 問卷主要是記錄捐贈者的個人聯絡資料﹐與及初步評估是否適合捐贈血液幹細胞。 例如年歲需要在 17 至 50 之間﹐因爲年輕人的幹細胞更具活力。 個人身高﹑體重﹑是否有捐血的習慣﹐與及患上或感染愛滋病和其他性病的風險。 一些患有長期疾病和傳染病的人士亦不適宜捐贈。 如果中心認為適合捐贈﹐就會聯絡捐贈者到中心抽取樣本。 樣本將會經過人類白血球組織抗原 ( HLA ) 的測試分類﹐共有兩組六個不同的抗原﹐必需要完全配合才不會被排斥﹐和適合捐贈。 資料將會儲藏在 One Match 的電腦資料庫內﹐可以和有需要的病人配對。 捐贈者可以自由選擇退出 One Match 的登記網絡﹐或拒絕作出捐贈﹐但必需明白病人在進行高劑量化療和電療之後﹐如果不能夠得到適合的骨髓捐贈﹐可能會性命不保。

One Match 幹細胞及骨髓網絡申請章程

2010年3月14日星期日

過敏性鼻炎

2010/03/15

今年的天氣比較溫暖﹐櫻花在二月底已經盛放﹐許多患有過敏性鼻炎的人士﹐又開始感覺到鼻和眼睛痕癢﹐鼻堵塞不通﹑流鼻水和頻打噴嚏。 較嚴重的患者﹐再不能夠用鼻呼吸﹑失去嗅覺﹑鼻水後淌﹑經常流鼻血﹑兼且會導致中耳炎﹑鼻竇炎和鼻息肉等併發症狀。
鼻敏感的症狀﹐是因為耳鼻喉的黏膜受到外來致敏抗原的刺激﹐引發過敏反應﹐B 淋巴細胞大量分泌免疫球蛋白 IgE ﹐刺激黏膜層的肥大細胞﹐分泌組織胺和其他發炎反應的化學物質﹐導致黏膜腫脹﹐痕癢和分泌物大量增加﹔兼且可以引發皮膚反應和風疹等症狀。 最常見的抗原包括隨風飄送的樹和草花粉﹑霉菌孢子﹑豕草花粉﹑室內的塵蟎和動物的毫毛。 過敏性鼻炎可以劃分為季節性和持續全年的兩大類。 季節性鼻敏感症狀通常在 6 歲以後才會出現﹐但持續性的鼻炎﹐有先天的遺傳傾向﹐幼年的兒童已經開始有鼻炎的症狀。 典型的鼻敏感特徵是眼球的黏膜充血腫脹﹑眼皮浮腫﹑眼下眶有黑圈﹑鼻樑有橫的皺紋﹑鼻塞和中耳積水。 估計 1/3 的人口有敏感的傾向﹐4% 的人有顯著的敏感症狀﹐而過敏的人士許多會有濕疹﹑鼻敏感﹑哮喘﹑偏頭痛和抑鬱的症狀。
75% 至 80% 患有哮喘的病人﹐都有鼻敏感的症狀﹔而 20% 至 30% 的鼻敏感患者﹐亦會出現哮喘的併發症狀。 如果能夠妥善控制鼻敏感的症狀﹐就可以減輕哮喘的發病機會。 耳鼻喉和氣管﹑肺部相連﹐過敏反應可以影響到上下整個呼吸道。 許多病人對多種抗原都會有過敏的反應﹐例如微細的花粉﹑塵蟎﹑動物毛﹔但冷空氣﹑強烈的氣味﹑廢汽和抽煙亦都可能引發鼻敏感的症狀。 食物很少會導致鼻敏感﹐但食物內的化學物質﹐例如酸和辣﹐可以刺激黏膜。 要找出引發症狀的抗原﹐可以循病歷分析﹐再加上做過敏測試來證實。 檢驗血液可以量度對抗敏感抗原的 E 免疫球蛋白﹐或在皮下注射多種抗原﹐測試皮膚的反應。 如果能夠確定導致敏感症狀的抗原﹐就可以採取隔離抗原的措施﹐或長期注射減少過敏反應的疫苗。
要減少接觸樹和草的花粉﹐可以在植物繁殖的高峰期出外旅遊﹐或減少在戶外活動﹑緊閉門窗﹑採用過濾的空氣調節。 外出時要避開剛剷草或花樹茂盛的地區﹐和戴上口罩。 減少室內的塵蟎和霉菌﹐可以將濕度調教到 25% 至 45% 之間﹐拆除舊的地毯和保持室內乾爽清潔。 每週用熱水清洗床單﹑被和枕套﹐不要將毛公仔和羽毛枕放在床上。 如果對動物毛敏感﹐就不能讓貓狗進入屋內。
治療過敏性鼻炎﹐除卻採用避開致敏抗原的方法之外﹐亦可以借助藥物。 先用稀釋的鹽水沖洗鼻腔﹐有潤濕和清潔的功效。 市面上有許多鹽水沖洗劑﹐可以選擇生理鹽水或較稀釋的份量﹐亦可以將 1/4 茶匙的海鹽 ( 1.5 g )﹐1/4 茶匙的梳打粉﹐加進 250ml 蒸餾水﹐每天更換一次。 控制鼻敏感的症狀﹐主要是倚賴含輕量類固醇的噴鼻劑﹐但必需儘早開始噴鼻﹐而且要連續使用數天之後才會見效。 噴鼻後嗽口﹐可以減少細菌滋生。 副作用是黏膜會變得乾燥和容易流鼻血。 收縮黏膜血管和通鼻塞的噴劑﹐含有麻黃素成份﹐如果連續使用超過三天﹐可能會失效﹔而且會出現微絲血管過度充血和黏膜反彈性腫脹的現象。 口服的麻黃素製劑﹐可能提升血壓﹐而且會導致大小便不暢。 抗組織胺類藥物﹐有助於收乾黏膜﹐減少鼻子和眼睛的痕癢﹐但舊的製劑服用後會感覺到困倦和懨懨欲睡﹐不適宜駕駛。 新一代的藥物副作用較輕,但療效亦相應下降﹐而且價錢比較昂貴。
年輕的鼻敏感患者﹐在黏膜未受到永久損害之前﹐可以做測試找出導致鼻敏感的抗原﹐例如花粉﹑霉菌和塵蟎。 將抗原做成疫苗﹐定期注射﹐增加保護黏膜的抗體。 數據顯示﹐經過三年注射之後﹐鼻敏感和哮喘症狀都顯著下降。

2010年3月12日星期五

脊椎神經受傷

2010/03/08

冬奧殘障運動會將會在三月十二日至二十一日舉行﹐上屆市長蘇利民先生當選為推廣大使。 蘇利民先生在 19 歲時因滑雪發生意外以致頸骨斷折﹐下肢癱瘓﹐但終於能夠克服殘障投身社會工作。 導致脊髓神經受損的原因﹐ 最常見是意外創傷﹐例如車禍﹑從高處下墮﹑運動創傷﹑與及工業意外。 其他原因包括癌細胞侵襲﹑血管栓塞﹑發炎﹑退化等症狀﹑和先天性的缺陷。 脊骨突然屈曲﹑過度伸展﹑旋轉或受壓﹑都可能損害到脊髓神經。 脊髓神經如果完全損毀﹐受損部位以下的感覺和運動功能會完全喪失﹐95% 需要倚賴輪椅行動﹐但如果能夠保留肛門的感覺與及肛門可以反射收縮﹐仍然有希望恢復部份的行動能力。 脊髓部份受損﹐受損害的程度各有不同﹐但康復的機會通常比較大。
北美洲每一百萬人當中就有 35 宗脊髓神經受損的案例﹐但中國的數目則近于雙倍﹐反映車禍和工業意外的發生率﹐而大部份意外都可以避免。 60% 以上的傷者是男性﹐平均的年歲是 48 歲。 但本省勞工署的數據則顯示年紀較輕﹐15 至 24 歲的工人較多索取工傷賠償﹐ 可能是基於缺乏培訓和工作經驗﹐兼且經常被派遣做一些較危險和不熟悉的工作。
診治脊髓神經受傷的病人﹐先要決定脊髓神經受損的部位﹐才能夠預計身體受影響的程度﹐與及可能導致的殘障。 脊髓的前端控制肌肉的運動功能﹐受傷原因是頸部突然屈曲﹐對脊髓前端做成擠壓。 脊髓的後端主要是感覺神經﹐頭部突然過度伸展可能會做成損害﹐但這種創傷並不常見。 脊髓中部受損﹐上肢受影響較大﹐是因為過度屈伸和脊骨移位﹐行動和感覺都受到影響。 若果脊髓只是部份受損﹐因為保留了一些運動和感覺的能力﹐所以較難正確診斷受損的脊髓位置。 第四頸椎以上受損﹐就會失去大部份肌肉的控制能力﹐包括橫隔膜和胸肋間的肌肉﹐需要倚賴機器輔助呼吸。 第五頸椎以下受損﹐橫隔膜雖然可以收縮﹐但胸肋間的肌肉仍然不能運作﹐仍舊有呼吸的困難。 第三胸椎受損﹐仍然會導致下肢癱瘓﹐肩膊﹑頸﹑手臂﹑手都可以活動﹐但上身可能需要支撐﹐才能坐穩。 腰椎 11 至 12 節受損﹐失去支配膀胱三角肌和男性的勃起功能﹔膀胱和直腸不能夠隨意念排泄﹐只能夠倚靠反射性的排泄方法。 薦椎第 2 至 4 節神經是排尿的神經中樞﹐與及膀胱和大腸的神經反射區﹐損傷令到直腸和膀胱變得鬆弛無力和失去控制﹐再不能夠自動排泄﹐但傷者仍然可以站立走動。 脊髓受損﹐可能影響自主神經的運作﹐心跳﹑血壓﹑出汗和體溫調節都可能受到影響。
許多脊髓受傷的個案都可以預防和避免。 車禍是導致脊髓受傷的最大原因﹐小心駕駛﹑配戴安全帶和將幼兒放置在後座的安全椅上﹑駕車前不要喝酒和濫用精神藥物。 減少在家跌倒的機會﹐可以在樓梯設置扶手﹐洗手間內加上防滑的膠墊﹔如果有幼年兒童﹐就要在樓梯前裝置安全閘和將窗戶關好。 運動時要守規則﹐不要推撞。 在高處工作﹐必須繫上安全索﹔使用長梯必須小心放置﹐避免傾側滑跌。
治療脊髓神經受創的病人﹐需要顧及多方面的需要。 先要固定受傷的部位﹐避免移動時導致更大的損害。 頸椎上部受傷﹐需要輔助呼吸維持生命。 其他的創傷﹐治療主要是減少受損的程度和併發症狀﹐與及安排復康治療。 在受傷後 8 小時內注射高劑量的類固醇﹐希望能夠減輕神經組織受傷後的發炎反應和腫脹﹐但效果並未如理想。 許多研究都希望能夠幫助損毀的脊髓重生﹐例如移植幹細胞和局部注射刺激神經組織增生的藥物﹐幫助修補受損的神經組織﹐但尚未有顯著的突破。 物理治療和按摩﹐可以減少肌肉和關節萎縮。 基本護理﹕包括保持身體清潔﹐預防皮膚受到壓力損傷﹐與及處理排泄的問題。 兼且要幫助病人和家屬學懂照顧病人日常的起居生活﹐和給與心理輔導。

2010年3月2日星期二

冰曲棍球的常見創傷

2010/03/01

冬奧剛剛結束﹐但連場精采的競技比賽﹐和冰曲棍球的列強爭霸﹐仍然歷歷在目。 GO CANADA GO 的口號更不住迴響。 因為有合適的天氣﹐和多個全年開放的溜冰場﹐提供練習場地﹐冰曲棍球在加國非常流行。 三至四歲的兒童已經開始參與非比賽性質的初步訓練﹐而加拿大的冰曲棍球聯會更有五十多萬個註冊球員。 冰曲棍球屬於碰撞性的運動﹐球員溜冰的速度達到每小時 30 km﹐一旦發生意外﹐可能會導致嚴重創傷。 其他危險因素包括冰面非常堅硬﹑溜冰鞋的冰刀兩側鋒利﹑球棍可以用作攻擊性的武器。 冰球是一塊 1 吋厚﹑3 吋直徑重 6 安士的塑膠硬塊﹐經球棍揮擊﹐速度高達每小時 160 km。
運動時發生的創傷比率﹐冰曲棍球繼籃球和足球後排第三位。 非專業的年輕球員之中﹐10 至 14 歲的組別最容易受傷﹐但 15 至 19 歲的青少年球員受傷程度卻最嚴重。 表演賽和預備賽中出現的意外創傷較多﹐42% 發生在近完結的時刻﹐尤其是最後 5 分鐘﹐可能是因為球員要盡最後努力爭取得分﹐而且體能消耗過多﹐反應速度下降。 前鋒的受傷比率是 63%﹐防守 33%﹐守門員只佔 4%﹐主要是因為配戴了充足的保護裝備﹐包括保護整個頭臉的頭盔和護罩。
與冰曲棍球相關的創傷﹐大部份都是發生在比賽期間。 頭面受傷佔 42%﹐上身 27%﹐下肢 31%。 在練習和比賽時﹐球員大部份時間身體都要向前傾﹐帶球和傳球﹐而射球時頸部更要突然急速扭動﹐對脊骨和筋肌構成長期的勞損﹔一旦摔倒或受到碰撞﹐傷害更加嚴重。 在男子組賽事中須然容許用身體阻攔對方前進﹔但卻經常出現違規碰撞﹐和有意圖的絆跌。 高速滑行和突然煞停﹐小腿肌肉和膝關節都要承擔壓力。 足部和足踝長時間受硬的球鞋壓迫﹐缺乏關節的活動﹐影響血液循環﹐而出汗後冷空氣透入﹐加上磨擦﹐對皮膚和筋膜都會做成損害。
球員進入場地前必需配戴整套的頭盔﹑護罩和護墊﹐才可以開始練習﹐但大部份的前幅眼罩﹐都不能夠保護面龐的下部。 即使戴上牙套﹐下顎和嘴巴仍然不能承受碰撞。 而且除卻守門員有完整的面罩之外﹐球員的半幅眼罩並不能夠阻擋自下彈上的冰球。 一旦發生打鬥﹐很可能被球棍擊中面部和眼睛。 球員摔倒﹐更要避免被其他球員的冰刀割傷。 即使有適當的護墊﹐但高速的碰撞和下墮﹐仍然可能導致扭傷﹑骨折﹑和脊骨受傷﹐甚至損害到脊椎神經。 如果不遵守規律﹐受傷的機會更大。
冰曲棍球的配備相當昂貴﹐即使用最平宜的選擇﹐一套亦超過 $500﹐而普通採用的裝備都在 $1000 以上。 但若果要參與練習或比賽﹐一定要妥善配戴才能夠減少受傷的機會。 從一個急症醫生的觀點﹐冰曲棍球是高速和碰撞性的運動﹐家長必須慎重考慮才可以容許年幼的兒童參與。 訓練必須由一個負責任的教練督導﹐禁止違規的攔截﹑碰撞和從背後推撞。 嚴重的頭部和眼部受傷﹐部份是因為沒有採用頭盔和眼罩的保護﹐被冰球擊中﹐或在鬥毆時受傷。 一旦受傷﹐可能需要長時間的護理才能夠康復﹐再次參與練習﹐所以預防勝於治療。
賽前和賽後的訓練﹐可以維持體能和狀態。 筋骨柔軟的隊員﹐要多做負重運動﹐增強肌肉的力量。 柔軟度不足的隊員﹐則要多做伸展和拉筋的運動。 比賽前必需充份熱身﹐進入運動的最佳狀態。 賽後的鬆弛運動﹐可以將緊張的肌肉和情緒放鬆﹐幫助消除疲勞和減少勞損。
加拿大和美國近年引進了 ( Fair Play ) 公平比賽的策略﹐獎勵一些沒有犯規的球員﹐而嚴懲一些屢次犯規﹐有暴力和恐嚇行為的球員。 在少年團隊中﹐推行 Fair Play 之後﹐成效相當顯著﹐受傷的機會減低 4 倍。 所以運動必須要有體育精神﹑享受參與﹑尊重對手﹑而不應只著眼于輸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