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7日星期三

單車意外

2010/10/25
近年本市市長大力推廣踏單車的運動,作爲增進健康和推行環保的策略,不惜投入大量公帑。 踏單車不但可以代步,亦是一種有益身心的運動,可以鍛煉肌肉和增進心肺功能。 但若果用作交通工具,則必須遵守交通規則,具有正確的道路安全意識,兼顧自己和他人的福利。 隨著天氣變得寒冷、白晝時間縮減、下雨時地濕路滑,踏單車時發生的意外創傷亦隨著增加。
加拿大 2008 年公佈的統計數字顯示,2007 年有 65 個踏單車人士因意外而傷亡。 每年都有 7500 個踏單車人士嚴重受傷,70000 多個人需要接受急症治療,美國的數字則更加嚴峻。 歐洲國家,例如德國和荷蘭的單車傷亡數字遠遠低於北美洲,可能因爲單車專用徑較多,而且踏單車人數衆多,其他車輛習慣容讓和共用道路。 但歐洲許多城市都有相當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統,街道比較狹窄和缺乏停車和泊車的空間,踏單車反而比較方便。
在北美洲,城市内的單車傷亡率比鄉鎮高,意外最多發生在下午下班的繁忙時間,與及光線晦暗的環境。 最危險的地點是交通交匯處和郊區時速每小時 80 公 里的路段。 24 歲以下的踏單車人士風險最高,而 20 至 39 歲人士的嚴重單車意外,許多是因爲時下流行的越野單車,下坡時速度太快而發生。
踏單車導致的創傷,最常見是手腳的破損和淤傷。 即使是表皮的損傷,但因爲路上的塵土和沙粒深陷皮膚之内,必須妥善清理才能夠不留下印痕。 較嚴重的筋肌扭傷和骨折亦經常發生。 其次是頭、臉、胸腹和頸部的創傷。 劇烈的踫撞、包括踫撞障礙物和車禍,可以因直接踫撞或下墮而導致嚴重頭部創傷。 腦部創傷佔因單車意外而死亡的 60% 個案。 腹部被單車把手撞擊亦可能導致腸道淤傷,與及肝臓和脾臟破裂出血。
騎單車亦可以導致許多勞損症狀,尤其是參加單車競賽的人士。 騎單車時身體向前俯伏而頭頸向上伸展的姿勢,可以導致腰酸頸痛。 矯正的方法是將單車把手縮短,減少俯伏的角度。 手和手腕長時間承受壓力,可能導致腕隧道内的中央神經與及尺神經受到壓迫,手指感覺麻痹和乏力,與及引發腱鞘炎。 臀部長時間磨擦,皮膚破損,甚至變厚結繭。 汗液及磨擦,增加腹股溝皮膚破損和受到細菌和真菌感染的機會。 坐骨和會陰部長時間承受壓力,可能損害會陰神經叢,導致男性生殖器官疼痛,麻痹和短暫的不舉症狀。 可以將單車的座位調教和穿著護墊。 髖較、膝關節和足腂亦可能出現勞損發炎症狀。 在夏日乘單車,必須注意補充水份,預防中暑,冬季則要著重保暖和帶手套,以免凍傷。
要減少單車的意外,有幾點保障安全的建議:(一)踏單車時必需帶上頭盔,(二)遵守交通規則,(三)讓其他車輛留意到單車的動向,穿著淺色反光的衣服,在晚間單車要配備前後燈,(四)越過交匯處時要特別小心,不要在行人道上駕駛單車,(五)即使有先行的權利,不要假定其他車輛會讓路,因爲有許多較爲莽撞的駕駛人士,(六)保持單車運作正常,定期維修,(七)學懂控制單車的技術,才能夠在馬路上行駛,(八)與其他車輛協調,不要在車輛間穿插超前,(九)下雨天視野模糊,避免在地濕路滑的環境駕駛單車。
1996 年本省引入了必須在踏單車時配戴頭盔的法例。 研究顯示只需要從 60cm (2 尺)的高度下墮,或在時速 7 至 10 公里之下踫撞,已經足夠做成永久的腦部創傷。 即使能夠生存,仍然會出現痙攣、癱瘓、智能衰退、和情緒不穩定等後遺症狀。 兒童最容易受到損害,而且 85% 的兒童單車意外都發生在居住地點的 5 個路段之内。 配戴頭盔可以減少頭腦受傷的機會 80% 以上,但要選擇認可的種類。本省仍然准許因宗教理由要配戴其他頭飾的人士選擇不戴頭盔,頭部過大或有其他醫療原因,例如敏感的人士亦不用佩戴。 接載遊客的三輪車亦獲得豁免。 違規罰款 29 元,所以阻嚇作用不大。

2010年10月20日星期三

膽石

2010/10/18

每逢大的節日之後,因爲暴飲暴食,急症室接收的心臟血管疾病和腸臓病症都會有上升的趨向。 進食過多的肥膩食品亦會引發膽石絞痛和膽囊炎。 膽囊緊貼肝臟,在右上腹的部位,功用是儲藏肝臟分泌的膽汁,因應消化食物的需要,將膽汁輸進腸道。 膽結石可以集結在膽囊或膽道之内,少於 8 毫米的膽石通常不會有症狀。 膽石大部份屬於膽固醇的沉澱結晶體,少數是膽色素和膽固醇混合鈣的結石。 在東南亞肝蟲感染亦會做成膽管栓塞。
膽固醇的結石,成因是膽汁内膽固醇的含量增加而幫助溶解膽固醇的膽鹽和酵素不足。 雌激素增加亦會增加膽汁内膽固醇的濃度和影響膽的收縮功能,例如在懷孕期間,服用荷爾蒙補充劑和避孕藥。 若果膽囊的活動功能受損,不能夠將膽汁完全排出,亦會增加膽石淤塞和沉積的機會。 食用高膽固醇和高澱粉質的食品,亦可能增加膽結石的病變。 其他因素包括體重驟降,例如過速的減肥、長期便秘、缺乏 Omega 3、葉酸、鎂、鈣、維他命 C、與及褪黑素,都會增加膽結石的機會。 膽色素的結石,多數是基於紅血球的病症,大量紅血球被破壞,釋出的紅血球被分解成為膽色素。
過於肥胖、年過 40 歲停經前的婦女,尤其是白人女性,特別容易患有膽結石。
膽囊炎有急性和慢性兩種症狀;病因是膽石阻塞膽管,膽汁不流暢,腸道的細菌逆行而上做成感染,最常見的細菌是大腸桿菌和短桿菌。 嚴重的急性感染,膽囊壁可能壞死穿破,細菌隨著漏出的膽汁漫延至腹腔和橫隔膜。 慢性的膽囊炎,是因爲膽管部份阻塞,膽囊長期輕微發炎,膽囊壁因爲發炎和結痂反應逐漸鈣化變厚,失去收縮和輸送膽汁的功能。 症狀並不明顯,通常只會覺得腸胃不適,噁心、打噎和腹瀉。
急性膽囊炎的症狀,通常是右上腹劇痛,痛感傳遞到右側和右上背部。 疼痛的感覺通常發生在進食肥膩食品之後,兼且有發燒和噁心嘔吐的症狀,繼而出現黃疸、血壓驟降和脈搏上升,顯示細菌漫延至膽管, 做成膽管炎與及循膽管進入腸臓。 急性膽囊和膽管炎的症狀大部份都非常明顯,而且許多病人都有膽結石的病歷。 確診可以做超聲波素描和血液檢查。
開始的護理是供應氧氣和輸液,補充因嘔吐而失去的水份。 止痛、止嘔與及選擇適當的抗生素療程; 待病人情況穩定後再安排切除膽囊。 嚴重的發炎,因爲擔心膽囊破裂,可以在超聲波引導下穿刺膽囊,用導管將膽汁疏導至體外。 病情穩定後,再切除膽囊。 年青病人和糖尿病患者,與及嚴重創傷的傷者,可能在沒有膽石阻塞情況下出現膽囊炎。
8 毫米以下的膽石,通常不會做成栓塞,大部份都沒有症狀。 較大的結石卻可能導致間歇性的栓塞, 出現膽絞痛的症狀。 疼痛的部位和膽囊炎相仿,從右上腹漫延到右背,肩胛骨和肩膊。 膽絞痛經常在進食肥膩食物之後開始,特別是晚間。 痛楚在 30 分鐘内遞升至高峰,而且可能持續數小時,加上有嘔心和劇烈嘔吐的症狀。 如果能夠排出膽石,症狀就會消退。 嚴重的栓塞,可能引致發炎感染,與及黃疸的症狀。
治療膽結石和膽囊炎,最徹底的方法是動手術切除膽囊,復發的機會低於 1%。大部份醫生都會選擇用微創窺鏡的方法切除膽囊,只需要在腹部做 4 個 1.0 至 2.5 毫米的切口就可以進行手術,但必需要肯定膽石的所在位置,能夠用窺鏡手術完全去除,否則日後可能要做逆行性胰道和膽管的窺鏡檢查和擴張手術來去除膽石。 因爲切口細小,手術後的痛楚較輕,很快就可以出院。 傳統的切割手術,需要在右上腹部位切開 10 至 18 毫米,手術後要留院 3 至 5 天。 曾經動過上腹腔手術和較爲肥胖的病人,與及有併發症狀,例如出血、膽管破裂、發炎貫膿,與及窺鏡失敗的個案,都要採用傳統的切除手術。
微創手術在 1980 年開始,近年更引進許多新科技和微創手術器材,但因爲切口細小,而且必需經過導管進行,所以手術需要的時間較長。 手術醫生更需要有特別的訓練和耐心才可以掌握微創手術的技巧。

2010年10月12日星期二

糖尿病的調控

2010/10/11

加拿大人有 4% 至 6% 患有糖尿病﹐65 歲以後更高達 20%。 中國人患有糖尿病的比率亦相當高﹐因為主要的食糧是高澱粉質的米飯和麵條。 如果患有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自然提升 2 至 5 倍。 足部因血管蔽塞壞死而需要截肢﹐有一半是糖尿病所引致。 糖尿病使到微細血管發炎栓塞﹐可以導致腎臟衰竭﹐色膜和週邊神經受損。 如果血糖失控﹐牙週和牙齒﹐與及皮膚受到病毒和細菌感染的機會亦相應增加。
糖尿病的致病原因﹐是胰臟不能夠分泌足夠的胰島素﹐和身體的細胞組織對胰島素失去反應﹐再不能夠吸收和將血糖分解轉化成為能量﹐做成惡性循環。 葡萄糖經過其他的途徑分解﹐產生許多有害的化學物質﹐刺激和損害血管內壁和神經組織。 治療糖尿病的主要目標是將血糖回復到近於正常﹕空腹血糖在 4 至 7 mmol/L 之間﹐血糖的指標糖化血紅素降至 7% 以下。 患有嚴重心臟血管疾病﹑體弱多病的年長人士﹐血糖的調控可以稍為放寬﹐避免出現低血糖症狀。 兒童和孕婦﹐則需要加強控制血糖。
降低血糖的方法﹐最重要是調節飲食﹑減低體重和做適量的運動﹐回復肌肉和其他細胞組織對胰島素的反應﹔加上服食降血糖的藥物﹐和注射胰島素。 如果能夠將糖化血紅素降低至 7 % 以下﹐許多糖尿病的併發症狀都會減少。 病人必須和醫生合作達到這個目標。
為二型糖尿病患者選擇口服的降糖藥物﹐需要考慮藥物的效能和副作用﹐降糖的功能是否能夠長久維持﹑低血糖症狀的發生率﹑服食藥物會否影響體重﹑與及藥物的價格﹐種種因素都會影響病人服藥的意願。 降糖的藥物並不能夠保護和減少胰臟分泌胰島素的 Beta 細胞衰退。
研究顯示大部份糖尿病患者都未能夠得到適當的治療。 糖化血紅素 ( HbA1C ) 高於 8% 的時間長達 5 年﹐ A1C 在 7% 至 8% 之間則達到 10 年﹐而只有 30% 的糖尿病人在接受治療後 A1C 能夠下降至 7% 以下。 通常 A1C 要上升至 9.6% 以上才會考慮開始注射胰島素。 持續五至十年的高血糖狀態﹐已經足夠做成永久的損害。 最有效的降血糖方法﹐仍然是注射胰島素。 可惜基於病人的抗拒心理﹐和醫生對注射胰島素方面的認識和訓練﹐往往做成耽擱。 注射適量的胰島素可以改善空腹和餐後的血糖高度。 胰島素大致可以劃分為長效的基礎胰島素﹑混合效能和短期速效的 3 大類。 長效的基礎胰島素﹐只需要在晚間注射一次﹐可以降低空腹的血糖值。 通常在開始時注射 10 IU 的劑量﹐每兩天按照醫生的指示增減。 大部份的製劑都有方便使用的注射器﹐裝載了足夠 28 天使用的份量。 每次只需要調教到適當的注射數目﹐套上針就可以注射。 如果餐後血糖上升過高﹐可以加上在餐前注射速效或混合的胰島素。
注射胰島素的最大憂慮是引發低血糖症狀﹐所以醫生通常都會轉介病人到糖尿病教育中心上課﹐先學習糖尿病的基本智識﹐使用血糖測試機自我檢查血糖的方法﹐注射胰島素的技能﹐應付低血糖症狀和其他的自我護理程序。 服食降血糖藥物或注射胰島素﹐如果劑量過高﹐病人進食的份量突然減少﹐或運動量驟升﹐都會增加低血糖症狀出現的機會。
當血糖下降至 3 至 4 或以下﹐就會引發身體的交感神經反應。 病人會感覺惶恐不安﹑顫抖﹑出汗﹑覺得虛弱﹑飢餓﹑和心跳﹐甚至不能說話。 如果能夠及時補充糖份﹐大部份都會穩定下來。 如果任隨血糖繼續下降﹐就會變得頭腦昏亂﹑眩暈﹑行為異常﹑陷入昏迷和痙攣。 如果病人尚能夠吞咽﹐立刻餵服相等於 15 克的糖﹐例如 4 茶匙糖﹑半杯含糖的果汁和汽水。 10 分鐘之後重覆一次﹐總共 3 次﹐直至症狀消退﹐並且為病人測試血糖。 如果症狀持續惡化﹐就要召喚救護車﹐為病人注射昇糖素或經靜脈注射葡萄糖。 病人清醒後要進食半份三文治或其他食物來穩定血糖。 如果經常出現低血糖症狀﹐就要做詳細的檢查﹐檢討飲食的習慣﹐服食藥物的劑量和藥物的副作用﹐和戒除酗酒的陋習。 在長程駕駛或從事高風險工作前測度血糖﹐帶備高糖份的補充劑﹐與及配戴標示患有糖尿病的飾物。

2010年10月6日星期三

心臟血管疾病的調控

2010/10/04

評估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包括心臟病猝發和中風,通常都會選擇幾個重要的指標,例如量度血壓、血糖、膽固醇、身體體重指數、腰圍、與及吸煙、飲食的習慣和運動量。 最近英國報導,發現患有心臟病的人士,如果氣溫下降攝氏一度,心臟病猝發的機會就會上升 2%。 75 至 84 歲的心臟病患者最容易受到影響。 低溫可能導致血管收縮,血液不流暢和增加血液凝結的趨向。 服用 ASA 有保護的作用,但年長人士在寒冷天氣外出,必需保持身體溫暖。
美國癌病協會發表的報導,如果一個人長期每天坐下的時間超過 6 小時,死亡率比坐下不多於 3 小時的人高 20% 至 40%。 若果缺乏運動,死亡率更增加多一倍,而且對女性的影響特别嚴重。 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基於心臟血管疾病,但患癌症的風險亦有增加。 習慣久坐或當文職工作的人士,要經常起立活動和每天做適量的承力和帶氧運動,才能夠保持身體健康。
另一個報導則顯示即使體重正常,但腰圍過寬的人士,因心、肺或癌病導致的死亡機會亦比正常人高。 腰圍反影腹腔内積聚的脂肪。 研究顯示在 9 年的觀察期内,男性腰圍如果超越 120cm (44吋),女性超越 110cm (42吋),死亡率比腰圍正常的人士高一倍,再一次顯示要節制飲食和多做運動才可以減少病患,延長壽命。
2008 年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導,認爲高敏感度 C 反應蛋白的指數 (hsCRP),反映血管内的發炎反應和血管内壁的變化,可以預測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 而低密度脂肪蛋白 LDL 和血脂的比例,則顯示血液内可能沉積的脂肪含量。 研究的對象是 50 歲以上的男性和 60 歲以上的女性,並沒有患過心臟血管疾病。 開始時所有人血液中的 LDL 都低於 3.4,但 hsCRP 卻在 2.0mg/L 以上。 一半人每天服食 Rosuvastatin 20 毫克,另一半服食安慰劑。 研究提早在兩年之内結束,因爲發現服藥的一組,LDL 平均下降 50%,hsCRP 下降 37%,而初次心臟血管疾病的病發率和死亡率都顯著下降,但患上糖尿病的傾向卻略有增加。 研究的影響所及,如果發現病人血液内的 LDL 和 hsCRP 都屬於偏高,許多醫生都會建議病人服用降血脂的藥物。
近日亦有學者對這個研究的數據提出異議,認爲研究在不到兩年時閒就終止,缺乏了長期跟進的數據。 須然中風和心臟病發率都顯著下降,但發病後的死亡率並沒有改善。 而且認爲研究由藥廠主導,可能滲入了商業和推廣藥物的元素。
Rosuvastatin 的藥效是阻礙肝臟細胞内製造膽固醇的酶素功能,適當的劑量可以減少 LDL 50% 或以上。但亦有少數人服用後肝功能出現變化,和偶然發生肌肉溶解症而導致急性腎衰竭。服食藥物後必需妥善跟進,而且要配合飲食節制和運動,才能達到減少心臟血管疾病的目標。
心臟血管疾病是加拿大的第一號致命原因,佔所有死亡個案的 37%。 以往的研究,發現亞斯匹靈 ASA 有防止血小板凝聚成爲血塊的功能;可以減少血管栓塞的風險。 1988 年開始做的研究,男性若果每天服食低劑量的 ASA,81 至 160 毫克,可以減少心臟病猝發的機會。 65 歲以下的女性, 服食 ASA 則可以減少中風的機會,但女性心臟病發的風險卻沒有改善。 近年的研究卻顯示,ASA 的保護效能可能被過於高估,尤其是未曾發病的人士,但副作用卻被忽略。 長期服用 ASA,嚴重腸胃出血的機會增加 1.47 至 2.69 倍,而腦部出血性中風的機會亦增加至 1.26 倍。 經歷過心臟病發或中風的人士,ASA 的保護效能反而較爲顯著,病症復發的機會下降 20% 或以上,但仍然要提防有内出血的危險。 糖尿病患者須然被列入心臟血管疾病的高危類別,但新的建議仍然要綜合其他指標,10 年内心臟病發的機會超過 20% 才建議服食 ASA。 低風險的人士,70 歲以上的長者,曾經有嚴重腸胃或其它部位出血的症狀,與及對 ASA 敏感的人士,都不適宜服食 ASA。 若果要減少腸胃不適,可以同時服用保護腸胃的藥物。
服用 ASA 期間如果感覺腹部不適,突然變得非常虛弱,眩暈和氣促,大便變黑,就要立刻停止服用,儘快請醫生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