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9日星期五

耳朵的病變 Ear Disease (繁體)

 2024/03/25 

() 耳朵的結構和保護 

耳朵有三個主要部份,外耳、中耳和內耳。 外耳接收聲音,傳送耳膜引起振動,經過 3 塊小軟骨傳遞內耳耳蝸,將聲波震蕩轉成為神經訊息,傳送腦部顳葉的聽覺中心。 聽覺是與生俱來的功能,我們依賴視和聽來接收大部份外界的訊息,主導反應和溝通。 視和聽感官都非常脆弱,若果不妥善保護,很容易就會受到損害。 耳朵接收聲音,但太強的噪音例如鏟草機、電鋸和其他機器;與及響亮的音樂,都會損害聽覺,而且難以修復。 長期重覆暴露在 85 分貝以上的音量,就會損害聽覺。 音量越高,損害更大更快速。 例如爆炸的聲音可以將耳膜振破,和嚴重損害聽覺神經。 長時間在嘈吵的環境之內工作,或用耳機或耳塞聆聽響亮的音樂,耳朵內的耳膜、耳蝸和毛細胞,都會因為過度刺激而損毀。 耳朵不能夠承受碰撞和創傷。 失去聽覺,溝通能力和生活質素都會受到嚴重影響。 60  69 歲的年長人士,較多會出現聽力問題,而且隨著年歲繼續退化。 保護聽覺和減低損害避免暴露在有高度噪音的環境,和調低音響。 配戴阻隔聲音的耳塞或耳罩。 避免使用棉花棒或耳挖清潔耳垢。 接受適當的疫苗注射,可以減少耳鼻喉受到的感染。 

() 突然失去聽覺 

突發性的聽覺受損,通常影響一側耳朵,而且經常在早上醒來時察覺,部份人伴隨有眩暈和耳鳴的感覺。 較常見的原因是耳垢阻塞、氣壓驟然變化、頭部和耳朵受到撞擊、耳朵受到細菌或病毒感染、或因為服用或注射損害聽覺神經的藥物。 聽覺受損,亦可能是一些損害聽覺神經疾病的先兆,例如壓迫聽覺神經的腫瘤、多發性硬化症、Meniere's 症狀、小腦和內耳動脈阻塞、HIV 和梅毒侵襲神經系統。 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和體免疫反應,亦可能損害聽覺。 但部份失聽可能沒有明顯的病因。 年長人士失聰,聽力通常會逐漸退減,而且兩側都會受到影響。 

耳垢有保護耳朵的作用,可以吸附污染物質、減慢細菌生長,和阻止昆蟲入侵。 耳垢若果積聚太多,可能會導致疼痛、痕癢、耳鳴、和影響聽覺。 胡亂使用棉花棒、耳挖和經常配戴耳塞,都會增加耳垢堵塞的機會。 少量的耳垢,通常會隨著牙關的活動、移動到耳通道的外緣排出。 清除堵塞的耳垢,通常會建議病人嘗試使用軟化耳垢的滴耳藥液,注入 5  10 滴,保留在耳通道內數分鐘,再用花灑沖洗耳朵。 若果不成功,可以診所由醫務人員沖洗,或將耳垢吸出或用儀器清除。 耳垢清除後聽覺通常會改善 

() 診治突發的失聰 

診斷突發性的失聰,先要瞭解病歷,失聰是單一側或兩邊。 排除明顯的致病原因,例如頭部創傷、氣壓轉變、和感染症狀。 伴隨的症狀,耳鳴、眩暈、和其他頭顱神經運作失常,包括視覺、味覺、面孔肌肉的狀態。 多發性硬化症會導致間歇性的神經損害。 以往的病歷,是否有性傳染病、腦中風、遺傳失聰、服用過損害耳神經的藥物,和腎臟衰竭。 

檢查先要做聽力測試,包括純音聽力測試和分辨言語,若果比正常人聽力差別超過 25 dB,就屬於有聽力損失。 若果單一側失聰懷疑是因為聽覺神經受損,或頭部創傷,醫生會安排 MRI 檢查,找出是否有擠壓聽覺神經的腫瘤或其他病變。 驗血測試排除其他導致聽力衰退的原因。 

若果曾經或正在服用可能損害聽覺神經的藥物,包括阿斯匹靈、利尿藥、一些抗生素和化療藥物,要考慮需要的療效和利弊,減低劑量或停止服用。 感染症狀可以使用抗生素治療。 壓迫聽覺神經的腫瘤就要動腦部手術去除。 原因不明的病例可以嘗試使用糖皮質激素療程,減輕發炎和腫脹。 糖皮質激素可以口服或經過鼓膜注射,直接達到中耳和內耳。 一些研究顯示高壓氧氣治療,亦可能幫助回聽力。 

() 耳朵發炎 

外耳通道、中耳、和內耳都可能受到感染,甚至延伸到耳後乳突骨。幼年兒童較多出現耳朵的感染,被微生物例如細菌、病毒和真菌侵襲,亦可能因為其他疾病引發,例如感冒、傷風和過敏症狀。 常見的症狀包括耳痛、聽力下降、耳鳴、有液體滲出、發燒、頭痛、眩暈。 外耳和外耳通道可能變得紅腫和出現水泡。 

外耳通道發炎,最常見的原因是污水積存在外耳通道,或因過度使用棉花棒清潔或扣挖,以致皮膚損傷,被細菌或真菌入侵。 醫生通常會將分泌物、耳垢和皮膚碎屑清除,再使用綜合類固醇、抗生素或抗真菌耳劑控制發炎感染。 稀釋的醋酸或雙氧水可以幫助恢復耳通道內的微生物平衡。 嚴重的發炎腫脹,可能要加上口服抗生素治療。 

經常有兒童因為耳環深陷在耳垂內不能夠取出,兼且出現皮膚感染,紅腫和疼痛。 醫生通常要和另一邊比較,可以知道耳環的大小和形狀。若果能夠露耳後的一端,通常可以在局部麻醉後取出。 若果前後都深陷耳垂內,就要做一個小的 X 切口取出。 釘狀的耳環較容易因為前後壓而導致發炎腫脹。 環形的耳環可以轉動和不會深陷。 耳朵上端的穿刺,較容易導致出血和發炎,貫膿、軟骨感染,與及引發結痂反應。 

() 鼻咽癌 

鼻咽癌在東南亞較為常見,尤其是廣東沿海地區,包括台灣。 患鼻咽癌的男性比女性三倍,多數在 45  59 歲期間出現。在北美洲,則可能在 15  24 歲期間發病。 以往認為和食用鹹魚有關,因為鹹魚含有致癌物質亞硝胺。 但近年的觀察,遺傳基因是致病的主要原因。 、長期吸入污染物質,例如石棉、鉻、和廢氣,都可能增加發病的機會。 接觸過血清中有 EB 病毒抗體的人若果受到外來刺激,免疫系統和 EB 病毒產生反應,亦可以誘發鼻咽癌和淋巴癌。

鼻咽喉是鼻子後咽喉的上端,連結鼻腔和咽喉。 鼻咽癌的症狀包括頭部淋巴結腫脹、單側耳鳴和聽力障礙,並且有阻塞的感覺。 單側鼻塞或分泌物增加。 痰或鼻涕可能有血絲。 鼻腔發炎有膿液或無故滲血,頭痛。 若果癌細胞漫延到腦部底層,可能影響眼球活動和視力,和導致臉龐痺。 

耳鼻喉專科醫生會採用鼻咽內窺鏡檢視鼻和咽喉,抽取可疑細胞組織做活檢。 CT 掃描或 MRI 磁共振可確定腫瘤的部位和擴散程度,並且作為治療後跟進。 醫生會根據癌病的分期安排適當的治療,結合放射線治療和化療。 若果能夠及早發現和開始治療,5 年後存活率近 80% 幸而近年鼻咽癌的彌患率下降的趨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