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7日星期三

單車意外

2010/10/25
近年本市市長大力推廣踏單車的運動,作爲增進健康和推行環保的策略,不惜投入大量公帑。 踏單車不但可以代步,亦是一種有益身心的運動,可以鍛煉肌肉和增進心肺功能。 但若果用作交通工具,則必須遵守交通規則,具有正確的道路安全意識,兼顧自己和他人的福利。 隨著天氣變得寒冷、白晝時間縮減、下雨時地濕路滑,踏單車時發生的意外創傷亦隨著增加。
加拿大 2008 年公佈的統計數字顯示,2007 年有 65 個踏單車人士因意外而傷亡。 每年都有 7500 個踏單車人士嚴重受傷,70000 多個人需要接受急症治療,美國的數字則更加嚴峻。 歐洲國家,例如德國和荷蘭的單車傷亡數字遠遠低於北美洲,可能因爲單車專用徑較多,而且踏單車人數衆多,其他車輛習慣容讓和共用道路。 但歐洲許多城市都有相當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統,街道比較狹窄和缺乏停車和泊車的空間,踏單車反而比較方便。
在北美洲,城市内的單車傷亡率比鄉鎮高,意外最多發生在下午下班的繁忙時間,與及光線晦暗的環境。 最危險的地點是交通交匯處和郊區時速每小時 80 公 里的路段。 24 歲以下的踏單車人士風險最高,而 20 至 39 歲人士的嚴重單車意外,許多是因爲時下流行的越野單車,下坡時速度太快而發生。
踏單車導致的創傷,最常見是手腳的破損和淤傷。 即使是表皮的損傷,但因爲路上的塵土和沙粒深陷皮膚之内,必須妥善清理才能夠不留下印痕。 較嚴重的筋肌扭傷和骨折亦經常發生。 其次是頭、臉、胸腹和頸部的創傷。 劇烈的踫撞、包括踫撞障礙物和車禍,可以因直接踫撞或下墮而導致嚴重頭部創傷。 腦部創傷佔因單車意外而死亡的 60% 個案。 腹部被單車把手撞擊亦可能導致腸道淤傷,與及肝臓和脾臟破裂出血。
騎單車亦可以導致許多勞損症狀,尤其是參加單車競賽的人士。 騎單車時身體向前俯伏而頭頸向上伸展的姿勢,可以導致腰酸頸痛。 矯正的方法是將單車把手縮短,減少俯伏的角度。 手和手腕長時間承受壓力,可能導致腕隧道内的中央神經與及尺神經受到壓迫,手指感覺麻痹和乏力,與及引發腱鞘炎。 臀部長時間磨擦,皮膚破損,甚至變厚結繭。 汗液及磨擦,增加腹股溝皮膚破損和受到細菌和真菌感染的機會。 坐骨和會陰部長時間承受壓力,可能損害會陰神經叢,導致男性生殖器官疼痛,麻痹和短暫的不舉症狀。 可以將單車的座位調教和穿著護墊。 髖較、膝關節和足腂亦可能出現勞損發炎症狀。 在夏日乘單車,必須注意補充水份,預防中暑,冬季則要著重保暖和帶手套,以免凍傷。
要減少單車的意外,有幾點保障安全的建議:(一)踏單車時必需帶上頭盔,(二)遵守交通規則,(三)讓其他車輛留意到單車的動向,穿著淺色反光的衣服,在晚間單車要配備前後燈,(四)越過交匯處時要特別小心,不要在行人道上駕駛單車,(五)即使有先行的權利,不要假定其他車輛會讓路,因爲有許多較爲莽撞的駕駛人士,(六)保持單車運作正常,定期維修,(七)學懂控制單車的技術,才能夠在馬路上行駛,(八)與其他車輛協調,不要在車輛間穿插超前,(九)下雨天視野模糊,避免在地濕路滑的環境駕駛單車。
1996 年本省引入了必須在踏單車時配戴頭盔的法例。 研究顯示只需要從 60cm (2 尺)的高度下墮,或在時速 7 至 10 公里之下踫撞,已經足夠做成永久的腦部創傷。 即使能夠生存,仍然會出現痙攣、癱瘓、智能衰退、和情緒不穩定等後遺症狀。 兒童最容易受到損害,而且 85% 的兒童單車意外都發生在居住地點的 5 個路段之内。 配戴頭盔可以減少頭腦受傷的機會 80% 以上,但要選擇認可的種類。本省仍然准許因宗教理由要配戴其他頭飾的人士選擇不戴頭盔,頭部過大或有其他醫療原因,例如敏感的人士亦不用佩戴。 接載遊客的三輪車亦獲得豁免。 違規罰款 29 元,所以阻嚇作用不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