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12
今年剛開始我們就經歷了連場的風雪,加上局部地區停電,相信許多人對寒冷的天氣尤有餘悸。 失溫和凍傷的症狀可以同時發生,如果體溫降至攝氏 30 度以下,肌肉就會變得僵硬,不能行動,而且逐漸陷入昏迷狀態。 如果發現有人倒臥在寒冷的外間,必需代為致電求救。 如果手腳拉直後仍然能夠反彈回縮,即表示尚未凍僵,要儘快搬移到溫暖的地點救治。
即使穿著足夠的衣物,暴露的部位,包括手,腳,耳,鼻和眼角膜,如果受到風寒侵襲,仍然會凍傷。 氣溫愈低和暴露的時間愈長,凍傷的程度就愈加嚴重。 如果皮膚直接接觸冰雪或冷凍的金屬,則更容易凍傷。 在冬天從事戶外活動或工作,必需有妥善的準備。 衣服和鞋襪都要能夠防濕保暖,覆蓋全身包括手腳,頸和頭部,再加上眼罩的保護。
寒冷的溫度,風速和潮濕是導致凍傷的外在原因,如果身體有病,例如缺乏營養,水份,或患有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甲狀腺功能不足,創傷失血,感染,酗酒和濫藥,都會增加凍傷的機會。 吸煙亦會導致手腳末梢血管收縮。 患有雷諾氏症狀的人士,手和腳趾一旦受寒,震動或突然的驚恐,末梢血管就會突然痙攣收縮,截斷血液的的供應。 手指和腳趾會變得蒼白,跟著淤藍,繼而血液回歸導致充血紅腫,患有這種症狀的人士手腳特別容易凍傷。
凍傷是泛指身體局部受到低溫的損害;損害的程度決定於外界的溫度,與及血液循環能否保持肢體的溫暖。 在寒冷的環境中,體溫流失加速,四肢血管會反射性地收縮,將血液集中在身軀中部和内臟。 如果手腳繼續受寒,就會被凍傷。 細胞組織暴露在冰點以下,就會逐漸冷卻,細胞内出現冰的結晶體,開始吸取細胞週遭的水份而導致細胞膨脹。 冰粒和細胞過度膨脹都會導致細胞破裂。 如果加上摩擦,損害更大。 當冰粒溶解時,就會吸納細胞外的鹽份,加快細胞膜的損毀。 因爲體液帶有鹽份,所以通常要在攝氏零下2度以下才會凍結,但如果長期浸泡在接近零度的冷水之中,因爲寒冷導致肢體的血管收縮,皮膚和表層的組織長期缺氧,亦會造成永久的損害。 手指,腳趾,耳朵,鼻和臉頰,與及眼角膜經常暴露於外,而且面積比例較大,所以特別容易凍傷。
凍傷的程度可以約略區分為表層的受損和深層的凍傷。剛開始的表層凍傷,皮膚會覺得刺痛,接著變得蒼白和麻木僵硬,如果能夠立刻回復正常溫度,大部份都可以完全康復。 進一步的冷凍,就會惡化成爲表層的凍瘡,皮膚變得冰冷蒼白,但深層的組織仍然保持柔軟。 解凍後會變得紅腫疼痛,形成類似二度灼傷的水泡和結痂反應。 護理時需要保持清潔和保護凍傷的部位,預防感染,才能減少疤痕和永久的損害。
深層的凍傷,除卻皮膚以外,會擴展到皮下的脂肪層,肌肉,血管,神經,甚至骨骼。 未解凍時病人只會有麻痹和針刺的感覺。 受損的部位變得瘀黑浮腫和像木頭般僵硬,皮膚與深層組織黏結一起,不能再在骨骼上滑動。 回暖後變得深褐色和出現血泡。 若果有壞死的組織或肢體因内部腫脹而壓迫到血管和神經,導致肢體缺乏血液供應,就要動手術減低肢體内的壓力,和截除壞死的部位,以免造成嚴重的細菌感染。 深層被凍傷,即使痊愈後仍然會留下永久的疤痕,肌肉萎縮,和長期的疼痛感覺。 表皮則感覺麻木,而且很容易會再度受損。 凍傷的護理程序,首先要回復正常的體溫,由内至外,以免冰冷的血液從四肢回歸心臟。 將傷者運送到安全,溫暖,有熱水供應的地方才可以開始解凍,如果在解凍後再次凍傷,損害會更加嚴重。 將凍傷的部位浸泡在攝氏 40 度的溫水之中約 30 分鐘,其間水溫不能低於正常人體溫度 37 度,亦不能超越 43 度;直至皮膚恢復血液循環和變得柔軟。 乾熱的溫度難以控制,並不適合用來解凍,而且更加要避免摩擦皮膚。 受傷的肢體必需完全康復後才能夠恢復正常的活動。
預防勝於治療,如果天氣嚴寒,進行戶外活動前,必須要考慮是否有被困在外間的危險。 穿著適當的衣服和鞋襪,保持溫暖乾燥,避免喝酒和濫藥以致失去保護自己的本能。 時常要帶備一些高熱能的食物和求救的設施。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