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7日星期四

校園欺淩 School Bullying

2012/09/24

            近年美國多次發生校園槍擊案,導致許多無辜的受害者。 追溯原因,71% 的槍手曾經在校園内被欺負,尤其是最終自殺的槍手,許多都留下遺言提及對被欺淩的怨恨。 校園欺淩須然經常發生,而部份受欺淩的學生亦試圖向老師或校長投訴和求助,但一般都只是提供一些輔導和建議學生學懂怎樣保護自己。

            欺淩包括暴力、言語和情緒的害。 欺淩是針對弱者,重覆作出具有惡意、傷害和欺壓的行爲,包括粗暴對待、勒索、恐嚇、嘲笑、利用電腦網絡誣衊或人身攻擊、組織小圈子來杯葛或孤立某些同學。 欺淩有不同的程度,有時候學生會做出欺淩同學的行爲而不自覺,但同學已經深受影響。

            基於自尊和恐懼報復,許多被欺淩的學生都沒有向老師求助;當老師陷入薪酬紛時,學生更求助無門。 美國的統計顯示,有40%  80%  的學童曾經受到欺淩,而低於半數會主動求助。 10% 的學生經常被欺淩,而在這一組學生之中,10% 的欺淩行爲會對人身安全構成威脅。 較輕的學童,欺淩的行爲通常是身體的攻擊,比較容易發現。 在中學和學院之内,欺淩則較多出現在人際關係的範疇,例如因爲拒絕接受或與性行爲而被嘲笑,排擠或孤立 受害人往往投訴無門,亦難以找到合適的傾訴對象。

            一個自幼生性和平,但對一些念非常堅持的中學生,成爲一群頑劣學生攻擊的對象。 在一次衝突中,更被打脫三只牙齒。 學生家長須然報警和向校方投訴,但因為缺乏證人,犯事的學生最終只是被警告。 一位同學建議受害人參與武術訓練,學懂保護自己。 在名師指導之下,年輕人逐漸成長而且武藝精進,更熱心扶掖新的學員。 在校園内擺脫了被欺淩的威脅,但亦從來沒有挑釁別人和報復。

       在名校就讀的一位 13 嵗女學生,因爲與班中一位非常活躍和歡迎的同學發生齟齬,備受杯,出現情緒低落和抑鬱症狀,更導致嚴重的厭食。 父母非常擔心,但女學生堅持自己沒有患病,拒絕就醫。  幸而在暑期興趣班中結識了新的朋友,與及得到輔導,放下在内被排擠的陰影,抑鬱和厭食的症狀亦逐漸改善。

            校園的欺淩並不局限於位處貧困地區的學校,在名校内亦經常發生。 欺淩者亦並一定是典型的粗暴惡霸;可能是一些表現優異,老師的寵兒;但憑藉自己的聰明和影響力,聯群結黨,操控別人和加以利用。 如果一旦誤入歧途,害更大。 崇尚暴力的欺淩者反而較容易被發現,於以制裁。 家長和學校必須保持溝通,瞭解孩子的成長和學業進,才可以減少欺淩的事故。

            許多欺淩的個案並不容易解決,因爲受害者可能不願意求助或承認被欺淩。 校方和執法人員亦難以匯集足夠證據將犯事的學生驅逐出學或起訴。 長期被欺淩的受害人,成績分數會明顯倒退、感受到嚴重的心理壓力、感覺惶恐、憤怒、抑鬱、生命驟然失去意義、甚至會興起自殺的念頭。 逐漸變得缺乏自信、不敢相信別人、極度敏感和覺,進一步更可能會尋找報復,以致出現校園槍擊的事件。

            為了避開欺淩,一些父母會要求轉校或採用在家教育的方法,離開學校。 若果仍然要留在校内,嘗試避開欺壓、攻擊和傷害自己的壞人,對他們的説話和行動要不聞不問。 當對方以暴力對待時,儘快逃跑和保護自己。 不要試圖報復,增加危險 若果出現情緒困擾,怕上學、學習出現困難、必須儘快告訴父母、老師、或社工,尋求專業的輔導。

            被欺淩的學生,大部份身體荏弱,畏縮怕事和不敢反抗,需要保護和幫助。 但若果要解決問題,就必需要關注到欺淩者的心態。 欺淩者在成長過程中,可能自小被呼喝、責駡和虐打。 自小被灌輸可以欺壓別人,爭取自己利益的思想。 曾被欺淩的學生,覺得週遭充滿敵人,可能轉變成爲非常激動和暴力的欺淩者。 我非常贊成學校推行德育,鼓勵學生履行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尊重社會 但亦希望他們有宏觀的政治智識,日後可以自由選擇取向,兼容不同的政見,避免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