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9
(一) 腹瀉症狀
腹瀉是常見的症狀,大部分都屬於短暫的腸道功能障礙。 腹瀉是 24 小時內大便變軟、稀爛、或水瀉多於 3 次、排量超過 200 克。 急性腹瀉症狀通常不會維持超過兩週,若果因為腹胃感染,經常伴隨有噁心嘔吐、腹部絞痛、和發燒等症狀。 若果症狀持續超過 4 周就列為長期腹瀉。 嚴重的腹瀉若果不能夠適當補充水分和鹽份,可能導致脫水、電解質不平衡、營養不良、體重下降、免疫功能受損,以致引發其他的感染。 北美洲最常見的急性腹瀉是因為受到病毒感染,例如在人多密集聚會和進餐時感染諾如病毒,但多種病毒都可以引發近似的症狀,包括新冠病毒。 兒童以往經常受到輪狀病毒感染,而且受影響多數是 5 歲以下的年幼兒童。 自從引進口服的預防輪狀病毒疫苗,讓幼嬰在出生後在兩個月和四個月大時接種,輪狀病毒的感染已經大幅下降。
腹瀉症狀可能有其他原因,例如因為糞便積存在直腸內不能排出,直腸黏膜受到刺激,大量分泌稀水狀的黏液排出,指檢探肛可以發現大便阻塞。 排便失禁亦可以導致腹瀉的徵象,大多數因為控制排便的神經機能退化或直腸結構異常。
(二) 慢性腹瀉
長期或慢性腹瀉是指頻密的稀大便和水瀉症狀持續超過 4 周。 慢性腹瀉影響生活習慣和質素,而且可能導致營養不良。 導致慢性腹瀉的原因大致可以劃分為功能性障礙,和因為病變引發的症狀。 最常見的功能性症狀是腸易激綜合症 IBS。 因為病變導致的長期腹瀉包括生理病變、結構異常、和消化道有異常的生物化學反應。 長時間吸納一些食物和藥物亦可以引髮長期腹瀉。 過量的酒精和咖啡因,可能刺激腸胃。 果糖、乳糖、和一些難以消化的糖份,因為腸道難以消化和吸收,剩餘的被細菌分化產生乳酸和其他酸性物質,刺激大腸導致腹瀉。 因為許多奶類產品都蘊藏了乳糖,飲用或食用後就可能導致腹部絞痛、腹脹、噁心、和排氣等現象。 藥物例如鎂鹽、瀉劑、胃藥、部分抗抑鬱藥物和化療藥物,和抗生素都可以引發腹瀉。 服用高劑量抗生素療程,若果能夠加上益生菌,就可以減少不良反應。 長期腸炎症狀,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手術切除大腸、都會影響腸道的吸收功能。 其他原因包括腸道寄生蟲、膽囊切除後膽汁直接流入腸道刺激大腸、食物過敏反應、較罕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和心理病症都可以導致長期腹瀉。 長期的腹瀉症狀需要請醫生診治找出病因,才能夠控制症狀。
(三) 腸易激綜合症 IBS
腸易激綜合症 (IBS) 是一種腸道的功能障礙,腸道反應過敏,蠕動和吸收功能不協調。 症狀包括腹部脹痛、腹瀉或便秘。 大便過硬或呈水狀,或排出黏液。 即使大便頻密,仍然感到排便不清。 進食後可能立即感覺需要排便,而排便後症狀會暫時感覺舒緩。 一般人間中都會有近似的症狀,但若果症狀變得頻密,就會做成困擾。 任何年歲的人都可能會出現 IBS 症狀。
腸易激綜合症可以劃分為腹瀉類型,大便呈糊狀或水狀。 便秘型,大便過乾或過硬。 兩者交替出現,或大便近於正常的類型。 患者的症狀可能隨著時間轉變。 若果在 50 歲後排便習慣突然改變,或近親有大腸癌的病歷,必須及早安排大腸內窺鏡檢查。 要診斷和確定是腸易激綜合症,就是要排除其他較嚴重的消化道病症,例如慢性腸道炎症、感染、腸道黏膜的變化和癌症病變。 導致腸易激綜合症的原因並未確定,遺傳因素、環境和生活習慣的影響、情緒、心理和對壓力的反應,神經系統對腸道的協調都可能做成影響,而且因人而異。 治療主要是抒減症狀,例如服用減少腸胃抽搐的藥物。 治療腹瀉可以用減慢腸道蠕動的止瀉藥物,抒解便秘可以採用增加糞便吸收水分和促進腸道蠕動的瀉藥。
(四) 抗生素導致的腹瀉
在服用抗生素期間,1/5 人會出現腹瀉症狀,通常不會太過嚴重,停止服用幾天後腹瀉就會減少。 抗生素消滅細菌,但亦影響腸道內正常細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生態平衡。 服用抗生素期間,同時每天服用益生菌可以減少出現腹瀉的機會。
在醫院和長期護理院舍內,因為部分病人可能長期服用高劑量的抗生素,可能導致腸道內的艱難梭菌 C. Difficite 過度增生,分泌的毒素損害腸道的細胞組織,引發腹瀉。 年長人士,經常服用抗生素,正在接受癌病化療,和患有影響免疫功能的長期病症,都較容易會出現症狀。 除卻腹瀉,可能會有發燒、食慾退減、噁心、和腹部絞痛不適。 嚴重的艱難梭菌感染,頻密的腹瀉可能導致脫水、引發結腸炎、腸道穿破、血液感染、甚至死亡。 部分人需要使用壓抑艱難俊菌的藥物。 若果腸道發炎阻塞或穿破,就需要手術治療。 艱難梭菌和形成的芽孢,是經過糞便傳播,手接觸後,沒有適當清潔雙手而帶進口腔。 病菌和芽孢可以在體外存活數週做成環境污染,例如觸摸過的物件、床單、衣物和浴室設備。 醫院和院舍內若果爆發多人感染,需要採取隔離措施。 醫護人員和訪客都需要穿著罩袍和戴上手套,和探訪前後都要適當清洗雙手。
(五) 食物不耐受症狀
部分人食用某些食物後可能感覺胃腸不適,但仍然能夠進食少量,而且有預防的方法。 食物過敏則會影響免疫系統,即使吸納少量,亦可能引發嚴重甚至危及生命的過敏症狀。 最常見的食物不耐受包括乳糖(牛奶內的糖份)、酪蛋白 (牛奶內的一種蛋白質)、和麥麩質 (小麥、大麥、黑麥等谷、麥類蛋白質)。 導致食物不耐受的原因包括缺乏消化某種食物的酶素,對食物添加劑的反應,例如保存乾果、葡萄酒店亞硫酸鹽,和患有腸易激綜合症。
食物不耐受症狀通常隻影響消化系統,進食後會感覺脹悶、胃和腹部不適、排氣量增加或需要排便,但進食少量可能不會引發症狀。
乳糜瀉是一種遺傳性疾病,消化道不能夠接受含有麥麩的食物,觸發免疫系統產生特異抗體,損害小腸的黏膜,引發炎症,以致失去幫助吸收養分的表面纖毛層。 症狀的嚴重程度和小腸受影響的幅度成正比,可能導致腹瀉、食慾退減、體重下降和營養不良、感覺虛弱。 養分吸收不足會導致貧血和骨質疏鬆。 部分人會出現痕痛的皮膚水泡,口腔潰瘍和舌頭紅腫。 治療的方法是及早確診和停止進食含有麥麩蛋白的食物,與及補充缺少的維生素、礦物質和其他養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