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0
(一) 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消化道出血,可以來自口腔至肛門之間任何部位的病變。 大致可以劃分為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出血,以十二指腸末端連接空腸的部位作為分界。 長期少量出血難以覺察,但可以經糞便測試發現有潛藏的血和會導致缺血性貧血。 患者因為逐漸適應貧血狀況而沒有明顯症狀,但貧血亦可能導致疲倦、感覺眩暈、心臟血氧供應不足的心絞痛症狀。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症狀包括吐血、鮮血或黑血,和大便見血或呈現黑色。 下消化道出血則只有大便見血。
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包括食道、胃和十二指腸潰瘍、肝硬化或肝癌導致食道靜脈曲張和破損,胃癌。 下消化道出血,最常見是痔瘡。 其次是腸癌、長期腸炎、和異常血管破裂出血。 醫生要根據病歷、臨床檢查包括探肛指檢,和驗血測試來確定失血的程度。 內窺鏡可以幫助找出上或下消化道的出血部位,但亦可能需要借助血管造影,確定出血點和將供應出血部位的血管封閉。
急症室的治療是開始復甦急救,輸液維持血壓,和安排輸血。
上消化道出血會加上
PPI 等減少胃酸分泌的藥物。
食道靜脈曲張,可能需要插入管狀氣球壓縮食道出血的部位。
(二) 胃和十二指腸潰瘍
胃和十二指腸潰瘍是胃、小腸前端的黏膜破損。 若果有胃酸逆流,食道連接胃的下端亦可能受損。 常見的症狀是饑餓時上腹部不適,感覺脹痛和燒灼。 進食後症狀可能改善。 其他症狀包括胃口退減、體重下降、噁心和經常打嗝。 年長人士部份可能完全沒有症狀。 胃腸潰瘍若果沒有妥善治理,可能會惡化出血、穿破、或導致胃出口阻塞。
幽門螺旋菌感染是導致胃潰瘍的主要原因。 細菌寄生在胃和十二腸斷保護黏膜內,削弱黏膜層的保護功能。 增加胃炎和胃癌出現的機會。 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阿斯匹靈、酒精亦會對黏膜造成破壞,以致胃酸和胃蛋白酶能夠穿過保護層消化胃腸道的身體組織。 抽煙、嚴重疾病構成的壓力、其他增加胃酸分泌和消化道的炎症病變,都會引發胃潰瘍。 診斷包括測試幽門螺旋菌,可以經驗血或驗糞便測試抗體、或尿素吹氣檢測。 內窺鏡可以確定胃和十二指腸病變的部位和取得細胞組織做活檢。 急性出血時可以經窺鏡局部注射止血的藥物。
治療胃和十二指腸潰瘍先要改善飲食習慣、戒除煙酒、減少進食刺激性的食物和咖啡因、減少熬夜,和按醫生配方指示服用保護胃黏膜和抑制胃酸的藥物。 若果發現有幽門螺旋菌存在,就要服用清除細菌的綜合療程。
(三) 大腸癌的篩檢和預防
加拿大 1/14 的男性,1/18 的女性都可能患上大腸癌,但若果能夠在早期發現,大部份都可以治癒。 大腸癌出現在大腸和近肛門的直腸部位,直腸癌可以經探肛指驗發現。 大腸癌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的症狀,但隨著時間,會導致貧血、體重下降、腹部不適、大便習慣改變、腹瀉、排便不暢或便秘、糞便帶血或呈現黑色。 大腸癌通常由細小的息肉開始,逐漸蛻變。 若果能夠及早去除息肉,就可以減少形成大腸癌的機會。
90% 的大腸癌都在 50 歲以後出現,大腸癌篩檢可以分為平均風險和高風險兩個程序。 平均風險,即 50 至 74 歲之間的民眾,沒有直系親屬 (父母、兄弟姐妹、子女) 患有大腸癌,建議做糞便免疫化學檢測 (FIT),若果正常,每兩年重覆一次。 若果有異常變化,就會安排大腸窺鏡檢查。 直系親屬患有大腸癌的人,風險增加,就會直接安排大腸窺鏡。 按照大腸窺鏡的發現,安排治療和跟進。
除卻癌病篩檢以外,健康生活可以減少患上癌病和其他疾病的風險。 維持正常體重、多進食蔬菜水果、減少高脂肪、紅肉和加工肉類等食物。 多做運動、充足睡眠。 戒除煙酒和有害的藥物。 培養興趣和減壓的消閒活動,都有助於保持身心健康。
(四)
痔瘡
痔瘡是直腸末端和肛門週邊的靜脈增生曲張,內痔生長在齒狀線上的直腸內通常不會感覺疼痛,但會破裂出血。 外痔長在齒狀線下暴露在肛門之外,發炎和凝血塊會導致痕癢、疼痛、和出血。 長期痔瘡出血可能導致缺血性貧血。 50 歲以上的成年人半數患有痔瘡。 慢性腹瀉、長期便秘、懷孕都會引發痔瘡。 除卻探肛指檢,因為糞便有血,醫生通常會安排窺鏡確定沒有其他病變。 驗血測試是否有貧血,和出血的傾向。 減少痔瘡形成或惡化,避免長時間坐或站,大便時不要用力擠迫,大便後用水清潔肛門,多喝水和增加食用容易消化的纖維,正常運動。
輕微的痔瘡症狀,可以多喝水、 服用大便軟化劑,按標籤份量服用、泡溫水或冷敷都有助於減少腫痛。 服用治療靜脈曲張的藥物,亦可以減少腫脹和出血。 較嚴重凸出經常出血的痔瘡,可以嘗試橡皮圈結紮,阻斷血流供應,讓痔瘡脫落。 將硬化劑注入痔瘡,令到痔瘡萎縮。 用紅外線或輻射燒灼。 環狀切除或傳統的痔瘡切除術,可以去除痔瘡,但手術後會感覺非常疼痛,甚至影響排尿。 大部份痔瘡都可以憑改變生活習慣和局部治療控制,很少需要動手術治療。
(五) 痢疾
腸道被細菌侵襲,會導致嘔吐、腹痛、和腹瀉。 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和彎曲桿菌,可能導致出血性腸炎,糞便鮮紅,其中大部份是血液。 大腸桿菌 0157 產生 VT1 和 VT2 志賀樣毒素,健康的成年人感染後大部份只會導致水瀉, 但嬰兒和幼年兒童,患有長期病症的年長人士,可能引發出血性腸炎。 嚴重的感染可能引發溶血性尿毒綜合症、急性腎臟衰竭、血小板數量下降和貧血等症狀。 大腸桿菌寄生在人類和動物腸道內,通常不會致病。 大腸桿菌 0157 可能來自牛羊等家畜,或被帶菌家畜糞便污染的肉類。其他加工食品例如沙律和腌菜,與及污染未經煮沸的水。感染後細菌會潛伏 4 至 8 天後才開始發病。 最初只會有腹瀉,兩天後出現帶血的腹瀉。 部份人在一週後可能出現溶血性尿毒綜合症、腎臟、心臟和大腦都可能受到影響,甚至死亡。 治療主要是維生和支持身體運作,包括輸液和補充養份。 部份患者可能需要深切監護,輸血和血小板,和透析治療。 服用抗生素可能無效而且加重症狀。
預防感染必須注意衛生,勤洗手。 在屠宰及肉類加工過程中避免污染,加強檢測。 肉要煮熟才進食,和不要食用來經消毒的牛奶和製品。 不要飲用可能被污染的湖泊、池塘和溪水。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