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便祕
人類的大腸結構包括約 5 呎長的結腸,上端連接小腸;最後一段連接直腸和肛門。
大腸的功能是回收糞便的水份,將糞便濃縮再排出。 正常排便的次數可以由每天 3 次減至每週 3 次。 大腸的病變可以劃分為功能障礙與及結構上的病症。 功能障礙是大腸表面看來正常,但運作並不理想。 便祕是指大便量少、堅實、排出困難、和次數減少。
導致便祕的原因有許多,例如進食的纖維量和粗糧不足、喝水太少、藥物影響、大腸的蠕動太慢或不協調、經常強忍和延遲如厠。 便祕的人士會因為糞便太硬,勉強迫出,以致肛門出現內膜破裂和痔瘡問題。
抒緩便祕的方法是先找出致病原因,設法矯正。 針對症狀,每天多喝水,尤其是早上,可以先喝 2 杯溫水。 添加多一點高纖維食物。 多做運動,促使大腸蠕動和協調胃腸。 若果保守的方法未能够解決便祕,嘗試服用適量輕瀉劑,例如番瀉葉製劑 Senna 與及益生菌,調整腸內的微生物平衡。 較重瀉的藥物包括洗腸用的 Peglyte、聚乙二醇電解質,沖水喝。 當有便意的時候不要壓抑,要儘快排出。
若果便祕造成嚴重腸道阻塞,而嘗試不同方法後仍然未能通便,可能需要動手術切除部份阻塞的大腸。
(二) 痔瘡的成因和治療方法
45 至 65 歲之間的人士,許多患有痔瘡。 若果長時間坐,例如經常駕駛長途車、抬托和搬運重物、肥胖、懷孕、長時間便祕或經常腹瀉、肛交,痔瘡更會提早出現。
直腸和肛門之間有兩組血管,內痔來自肛門之內的靜脈,外痔是肛門表層下的靜脈。 在正常情況下這兩組血管可以幫助控制排氣。 當靜脈受到壓力影響變得腫脹,再加上局部刺激導致發炎,就會形成痔瘡。 內痔通常無痛,但排便時可能擦破出血。 外痔若果在靜脈之內凝成血栓塊,可能變得腫脹,感覺痕癢和疼痛。
若果腫脹和疼痛加劇,需要動小手術將血塊釋出。 痔瘡通常可以經體檢和探肛確定,若果能夠加上直腸窺鏡就更加準確,更可以排除其他大腸下端出血的病因。
預防痔瘡出現或惡化,避免長時間坐下,如厠時更不要坐太久或用力催迫排便。
經常運動可以疏導血液。 多喝水和多進食蔬果、高纖維食品或補充劑。 避免抬或推重物,超重人士要減輕體重。 抒緩症狀可以局部搽消痔的藥膏或置入塞劑。 較嚴重的痔瘡可以嘗試用橡膠圈結紮方法,切斷痔瘡的血液供應,萎縮的痔瘡會自動脫落。
局部注射硬化劑,亦可以堵塞靜脈;導致痔瘡枯萎脫落。
(三) 腸道出血
大便時排出鮮血,如果只是抹在衛生紙上,通常是局部的問題,例如痔瘡或肛門的裂縫。
若果排出較多鮮血,就要找出原因和確定出血的的位置。 成年人便血多數來自大腸,極少數是因為嚴重的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狀通常是黑色大便。 若果病人年歲在 70 以下,沒有過去便血的病歷,探肛沒有鮮血,心跳和脈搏穩定,血紅素在 13 以上,可以安排日後跟進檢查。
便血最常見的原因是痔瘡和腸憇室病 (Diverticulosis),都屬於良性。 較嚴重的便血,需要排除大腸癌、腸炎症狀例如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和其他炎症。
腸道感染亦可以導致大便有血。
嚴重的消化道出血,診治的步驟先要作出初步評估和開始急救,供應氧氣,輸液和準備輸血。 若果持續失血,就要安排窺鏡或做影檢查,確定出血的位置和介入治療止血。
腸憩室病出血或血管增生的病變,可以經窺鏡引導,採用局部注射腎上腺,電熱凝血或鐳射燒灼的方法止血。 若果出血過多,窺鏡無法確定位置,可以嘗試血管做影,用導管注入藥物將供應出血腸道位置的血管封閉阻塞,但可能會導致局部腸道壞死。
若果仍然未能夠止血,就要動手術將出血的部份腸道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