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6日星期四

應付暴力 Handling Violence

2013/12/23

(一)家庭暴力導致的創傷
近年經常報導因爲家庭暴力,導致配偶或兒女傷亡的案例。 家庭暴力常涉及有親密關係的伴侶,例如夫婦、同居伴侶、情侶或其他家庭内的成員。 虐待的行爲包括暴力攻擊、恐嚇、性虐待、情感上的傷害、對伴侶多方面的限制,包括金錢和經濟、跟蹤和窺視、刻意的忽視冷落。 出發點通常是意圖支配或控制對方 家庭暴力通常由恐嚇和罵開始,逐漸提升至暴力。 即使受虐者身體沒有受傷,但精神和情緒的壓逼亦足以摧毀自尊和自信,引發焦慮和抑鬱,孤單和無助感覺。
許多家庭暴力的個案都是在被虐的一方身體受到傷害之後才被發現。 虐待的一方在暴力發洩後經常會表示歉咎和懊悔,要求受虐的伴侶寬恕,並且短暫變得體貼和洋溢愛意。
急症室經常需要處理因家庭暴力而受傷的個案,除卻診治身體的創傷以外,如果傷者是女性,需要考慮是否受到性虐待或強姦,與及懷孕的可能性。 社工會幫助評估,衡量家庭暴力的危險程度,讓受害者更清楚瞭解自身安全受到的威脅,報警求助和安排庇護。
中僑互助會能夠為受到虐待和創傷的人士提供個人輔導。 如果需要其它幫助,可以上網或致電  Victim LinkBC 1-800-5630808 求助,有多種語言的服務。
二)醫院内的暴力問題
以往當警察將一個行爲失控的病人運送至急症室評估和診治,通常會留下協助監察病人的情況。 如果病人突然變得兇暴,醫護人員並不能夠使用武力制服病人。 除卻酒精、藥物、精神病失控而引發暴力以外,一些年長智能退化的病人,如果受到驚嚇、感覺煩躁和被忽視,亦可能變得粗暴。 例如坐椅擲向護士。 了減少醫護人員因爲面對暴力、恐嚇、侵襲而受傷,勞工賠償局引進了一套守則,幫助和訓練醫護人員應付暴力。
當醫護人員發現病人或訪客變得粗暴和有攻擊性,威脅到自己或其他人的安全,就會發出白色警號,要求援助。 受過應變訓練的人員和警衛就會儘速抵達協助。  如果只是言語的挑釁,醫護人員通常會採取容讓的態度,避免爭執和等待情況降溫。 當病人呈現暴力的行爲,如果能夠安全隔離,亦儘量避免約束病人的行動。 但當病人開始攻擊或做成破壞,就要考慮短暫束縛四肢,讓病人留在床上或椅上;直至病人情緒穩定,或受到藥物控制;並且安排一對一的監察,直至可以解除束縛。 許多病人親屬對病人受到束縛都感覺不安,但如果親屬能夠留下陪伴病人,可以幫助安撫和穩定病人的情緒。
(三)社會的動蕩和暴力
泰國和埃及先後爆發暴力衝突,導致多人受傷。 2011 年溫哥華亦曾經出現一次短暫的騷動,導致財物受損,幸而受傷的人數並不多,大部份是吸入催淚氣體。 但為了應付突發的天災和騷亂,本省亦成立了應變的機制,一旦發生事故,多人受傷,醫院將會啓動橙色警號,所有醫院内的員工要留守崗位,準備加班。 休班的醫護人員亦要聽取指示,如有需要,回到醫院幫助救護病人。
任何的應變措施,必須確保救護人員的安全,進一步可以保護市民,救助病人和減少環境的損毀。 橙色警號包括成立一個通訊發放中心,提供資訊,統籌應變和人手調配。 一個家庭訊息和心理輔導支援中心亦會同時啓動。 為了拯救更多的病人,分流診斷和病人護理的安排將會配合災難中受傷的人數和嚴重程度。 在災場設立臨時的治療中心,為可以行動的傷者提供簡單的護理。 情況穩定的傷者可以先包紮傷口和保護受傷或骨折部位,等待運送至醫院。 嚴重受傷有生命危險或可能導致殘障的病人,安排儘速運送至救護中心。 最難的決斷,是面對一些傷重難以救治的病人,只能提供止痛和安撫的治療。 今日是聖誕節,希望在世界各地為爭取公義而努力的人,能夠兼顧社會的穩定,民生的需要,民衆的安全,憑藉神的愛解決問題。

2013年12月19日星期四

濫用藥物 Drug Abuse

2013/12/16

(一)可加因對人體的影響和害處
多倫多市長因酗酒濫藥而名聞於世。 本省側重於減少濫藥做成的損害,和東岸一樣,有許多年輕人經常濫用藥物和酒精。 2010 年的統計,15 24 嵗的年青人之中,約有 9% 在過去一年内曾吸服大麻,5% 使用過更容易成癮的藥物,包括可加因、安非他命、迷幻葯、狂喜和海洛英五大類。
可加因有兩種常見的製劑,鹽酸製劑是純白的粉末,容易溶於水、可以口服、注射,但最常用的方法是用鼻索吸。 Crack 快克用梳打粉綜和可加因鹽酸,形成黃蠟狀小粒,通常用香煙或加熱成爲氣體吸服。 慣常吸服可加因的人士,每天可能使用達到6 8 次,需要花費 200 400 加元。
吸服可加因可以直接影響大腦,迅速產生亢奮的感覺、思維敏銳、視、聼和 觸覺提升,而且變得精力充沛。 但當藥力消退之後,就會降至低點,感覺頽廢、疲弱和徨,渴求再次吸服重拾亢奮的感覺。 可加因的效用和害處因人而異,年歲、體重、吸食者的情緒和精神狀況、吸服可加因希望達到的境界,與及社會、經濟和工作環境,都會做成影響。 但可加因除卻刺激神經系統以外,更會導致血管收縮和提升血壓,對心臟、大腦、肺部、腸胃和腎臟,都會做成損害,亦可能導致心臟病猝發、中風或驟然死亡。
(二)服用狂喜過量的症狀
近年北美洲發現,因爲服用狂喜而需要到急症室接受治療的案例,有急劇上升的趨勢,而且許多是 21 嵗以下的青少年,1/3 更服藥加上喝酒。 和其他街頭毒品一樣,狂喜可能滲入不同的成份,對身體的損害難以預。 狂喜興奮和迷幻的作用,街頭售賣的狂喜,大部份來自一些不合法和設備簡陋的製毒場所,含有的有效份量參差不同,甚至可能是其他的藥物,例如冰毒、迷幻葯或俗稱 K 仔的胺酮。 街上售賣的通常是不同顔色和形狀的藥片、或粉末;藥片經口服,但粉末可以用鼻索或用香煙吸服。
狂喜可以帶來短暫的亢奮和愉悅感覺,服用後變得友善、容易親近和溝通、兼且充滿信心和體力充沛。 服用狂喜之後,可以整晚狂歡,但若果不停跳舞或持續其他身體活動,而未能夠大量補充水份;體溫迅速上升,導致肌肉組織分解,腎臟、肝臟和心臟都可能受到損害。 狂喜亦可能過度刺激大腦,引發痙攣、昏迷、腦部腫脹,甚至死亡。
急症室處理服用狂喜過量的個案,需要儘快為病人降低體溫、減少肌肉的損害、保護心臟、大腦、腎臟和安撫病人。 等待病人神智恢復之後,提供輔導,為女病人驗孕和安排跟進的診治。
(三)大麻的使用率和對駕駛的影響
加拿大的統計,因爲酒後駕駛,每年導致近 1500 宗的死亡個案,6 萬多宗的受傷意外。  年輕人因車禍而傷亡的案例之中,45% 是和酒精有關。 18% 則因爲受到其他有藥物影響,例如大麻和可加因。 不論大麻是否合法,在駕駛前兩小時内吸服大麻,足以影響駕駛者的操控能力,增加車禍發生的機會。管制酒後駕駛,警察可以截停車輛,要求司機做吹氣酒精含量測試。 但要量度大麻的使用分量,必需抽取血液樣本測試 THC 的高度,至今尚未有足夠的數據來釐定THC 過量的標準。
2012 年的統計,約 12% 15 嵗以上的加拿大人,承認在過去一年内曾經吸服大麻;訪問 12 年級的學生,則有近半數承認吸服過大麻,而高達 22% 慣常吸服。
大麻對生理和心理都會做成影響。 大麻的藥用功能主要是為一些長期病患者止痛和減輕噁心的感覺。 支持自由使用大麻的人士認爲大麻能夠鬆弛神經和有益身心;但因爲大麻在多個國家内仍然被禁,所以欠缺了大規模的研究數據。 服用高量的大,對專注力、腦部和動作的協調、與及近期記憶都會做成短暫的負面影響。 成長中的胎兒和幼年兒童,腦部非常脆弱,應要避免接觸任何刺激神經系統藥物,包括二手煙和大麻。

2013年12月15日星期日

性傳染的疾病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2013/12/09

(一)加拿大愛滋病的控制和研究
2012 年加拿大高等法院裁定,如果一位帶有愛滋病毒的人士體内的病毒受到控制,降至最低點,而在進行性行爲時有適當的預防措施,例如戴上避孕套,可以選擇不知會伴侶自己受到愛滋病毒感染。 1998 年的法例指令愛滋病患者必需在進行性交前讓伴侶知悉,否則可能觸犯性侵犯的罪行。 新的法定指引將會豁免傳播病毒風險較低的人士知會伴侶的責任;但愛滋病患者如果從事高風險的性行爲而對伴侶的健康構成危險,不讓對方知悉,則仍然屬於違法。 在加拿大愛滋病患者的統計之中,約 3/4 是男性,1/4 是女性。 半數愛滋病患者是男同性戀者,20% 因注射不潔藥物和共用針筒染病。 1/3 是雙性戀者。 第一民族佔新症的 12%
在過去的 10 年,憑藉新的藥物組合,可以將愛滋病毒的數量壓抑至近於零,許多愛滋病患者都能夠繼續生存至老年,但仍然未能夠根除病毒。 其中一個原因是除卻快速分化造成廣泛感染的一組病毒以外,尚有一組病毒侵入免疫系統的記憶性 T 細胞,而且合併進入細胞内的 DNA,長期潛伏。 因爲病毒並沒有分化滋長的活動,藥物亦無法清除。 當病人停止服食抗病毒的藥物,潛伏的病毒又會再度變得活躍。 幸而近日亦有報導,發現針對愛滋病毒蛋白質的抗體,在動物實驗中能夠有效地壓抑病毒。
(二)梅毒的症狀和傳播模式
11 月沿岸衛生局的醫生發出警告,在過去 18 個月,梅毒的感染個案上升至近 30 年的最高點。 去年本省共有 372 宗確診病例,比 2011 年增加一倍,70% 染病的人士是男同性或雙性戀者,所以衛生局建議性方面活躍的男同性戀者或雙性戀者,即使沒有病徵,每3 6 個月驗血測試一次。 希望能夠及早發現開始治療,避免梅毒可能導致的損害,和減少傳播病菌的機會。
梅毒初期的病徵是在螺旋病菌入侵的部位出現圓形的皮膚潰瘍,通常在陰莖、外陰部、陰道、肛門或直腸内發現。 皮膚破損但並不疼痛。 在潰瘍的部位可以取得樣本培植細菌或驗血測試確定。 傳播的途徑亦是經由直接接觸而感染。 病菌入侵後短暫潛伏,平均約三週後出現皮膚潰瘍,但皮膚潰瘍經過 3 6 週後會自動愈合。 如果沒有適當治療,就會繼續藴釀,在數週後演變成爲二期梅毒。 經血液散播至全身,出現紅色斑疹,身體蔓延至四肢,包括手掌和腳底,而口腔和陰部亦可能出現濕疣的變化兼且伴隨有發燒、疲倦、頭痛、咽喉疼痛、淋巴腺腫脹和脫髮等症狀。 即使沒有接受治療,二期梅毒的症狀亦會逐漸消退,而進入潛伏期。 梅毒逐漸侵蝕和損害大腦、神經組織、心臟血管、肝臟和骨骼。 初期和二期的梅毒只需要服用或注射抗生素就可以完全根治,但必需繼續跟進和為性伴侶檢查和治療。
(三)丙型肝炎的傳播途徑和治療方法
聯邦政府最近發表一份研究報告,根據 8434 14 79 嵗人士的驗血測試,發現 0.4% 受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0.5%  則帶有丙型肝炎。 更令人關注是半數患有乙型肝炎的人士並未知道受到感染,而 70% 的丙型肝炎患者亦未知悉受到感染。 引伸研究的數據,估計加拿大約有 14 萬人受到丙型病毒感染,但加拿大統計處則認爲應該近 30 萬人。
丙型肝炎可以經過性接觸傳染,如果在性交時接觸到血液,則更加容易傳遞病毒,濫交更會增加風險。 丙型肝炎病毒在 1989 年正式確定和成功從血液中提取,1992 年才有可靠的實驗測試。 1992 年之前曾經接受輸血的人士,可能輸進了污染的血。 人與人的身體緊密接觸,例如搏鬥紋身、穿環、修甲,如果未經適當消毒,都有機會造成傳染。 共用針筒、在懷孕期間、嬰兒被母親感染、與及被監禁的人士,受到感染的機會都會增加。 驗血測試可以確定是否受到病毒感染;抽取肝臟細胞檢查,可以進一步瞭解肝臟的受損程度。
如果能夠在初期受到丙型肝炎感染時接受 24 48 週的混合治療,包括注射干擾素和抗病毒藥物利巴偉林,根據病毒的分類和病人的感染程度,50% 80% 能夠痊愈。 新的抗病毒藥物更爲有效,但非常昂貴。 丙型肝炎尚未有疫苗可以預防。

2013年12月6日星期五

呼吸道感染 Respiratory Infection

2013/12/02

(一)肺炎鏈球菌的感染和預防措施
11 月中香港有兩名兒童因感染肺炎鏈球菌而死亡,至上週再有六名兒童因受到感染而需要入院治療,其中兩人病情嚴重。 2013 年至 11 月底,香港共有 16 宗感染侵犯性肺炎鏈球菌的個案,每 10 萬人之中約有兩宗。 相比之下,北美洲的平均感染數字比香港高出 10 倍。
肺炎鏈球菌可以寄居在人類的上呼吸道,例如鼻腔和咽喉而並沒有病徵,但果入侵耳咽管或鼻竇和大量滋生,就會導致中耳炎和鼻竇炎。 如果吸入肺部而免疫系統不能夠清除,就可能釀成肺炎。 侵犯性肺炎鏈球菌更加會入侵血液,散播至身體其他部位,導致腦膜炎;關節、骨骼、腹腔、腦部和心臟都可能受到侵襲。 有 3 類人特別容易受到感染,65 嵗以上的長者和 5 嵗以下的兒童,尤其是兩嵗以下的幼童。 患有長期病症的人士,包括慢性心肺疾病、腎臟衰竭與及糖尿病患者。 免疫功能受損的病人,例如愛滋病患者、惡性腫瘤需要接受化療、移植器官與及曾經切除脾臟的人士。 肺炎鏈球菌有許多不同的菌株,疫苗通常是選擇最具侵犯性和猛惡的菌株作爲預防目標。 加拿大的例行兒童注射包括在 246 13 個月大時為幼兒注射 Prevnar 13 價疫苗。 Pneumovac 23 價疫苗則適用於 50 嵗以上的人士,或所有 2 嵗以上屬於高危類別的病人。
(二)百日咳的傳播途徑和預防方法
香港近日報導,一些需要接受預防破傷風疫苗的傷者,被錯誤注射供幼兒使用的四合一:混合破傷風、白喉、百日咳和小兒麻痹的疫苗。 近年加拿大推廣使用三合一的白喉、破傷風和百日咳混合疫苗來替代破傷風疫苗。 百日咳在 2012 年再次變得活躍,在加拿大東部省份有超過一千宗個案。 百日咳是因爲受到百日咳桿菌的感染,通常經過空氣或飛沫傳染,入侵呼吸道。 成年人受到感染,可能引發長時間擾攘的咳嗽。 劇烈咳嗽可能會導致肋骨斷裂、小腸氣、或微絲血管破裂。 幼兒受到感染則非常危險;6 個月以下的嬰兒,除卻典型的尖銳吸氣聲和劇烈連續的咳嗽,更會變得疲弱、嘔吐、和呈現缺氧的徵狀,需要入院治療。 百日咳桿菌經來自父母或兄弟姐妹,在外間接觸後帶菌回家。 預防百日咳的疫苗相當有效,通常醫生會為幼兒在 246 13 個月注射混合疫苗。 但因爲六個月以下的幼兒免疫系統尚未成熟,預防成效未必足夠。
即使在兒童時代曾經接種百日咳疫苗,但免疫功能會逐漸消退。 疾病控制中心建議 65 嵗以上未曾接受過百日咳疫苗注射,但經常要和幼兒接觸的人士,與及懷孕20 週以上的孕婦,補加注射混合百日咳、白喉和破傷風的疫苗。 所有沒有注射過混合疫苗的醫護人員,亦應接受注射,以免成爲傳播病菌的媒介。
(三)流感的預防和治療
聖約翰和聖保羅醫院由本週開始,宣告進入預防感冒期,直至明年 3 月底。 院方鼓勵所有醫護和其他工作人員接受預防流感疫苗注射。 如果沒有接受注射,在進入病人護理地區時,必需戴上口罩。 許多患有長期心肺疾病的人士,因爲染上流感而需要入院治療,不幸者會因爲併發症狀而死亡。 注射疫苗可以減少受到感染,與及傳播病毒的機會。
疾病控制中心檢討 2004 2012 年間和感冒有關連的死亡個案,發現缺預防注射和未能夠及早治療,是導致 18 嵗以下青少年和兒童因流感而死亡的主要原因。 2009 2010 年期間出現的 H1N1 流感病毒,導致多個兒童死亡。 但其後因爲推廣注射預防流感疫苗,2011 2012 與流感相關的死亡個案大幅下降。 所有六個月以上的兒童,都應要接受疫苗注射。
疾病控制中心建議所有確診患上流感的病人,如果病情嚴重需要住院,症狀持續惡化,或身體狀況欠佳容易出現併發症狀的高危病人;在症狀開始 48 小時之内,儘快用抗流感病毒的藥物,例如特敏福或樂感清噴劑。 抗流感藥物可以縮短發燒和其他感冒症狀維持的時間,與及減少併發症狀出現,例如幼年兒童患上中耳炎、肺炎、呼吸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的風險。 加速復原和減少住院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