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4
(一) 聽覺障礙
父母都希望孩子聰明伶俐,耳聰目明,能夠快速接收和處理訊息,智能自然發達。 伶俐就是頭腦機靈、活潑乖巧。 若果孩子學習和發展出現障礙,視力和聽覺都是需要評估的項目。
北美洲 1000 個孩子當中,1 至 3 個有聽力障礙。 新移民因為語言問題,更加可能被忽略。 幼年兒童若果能夠及早發現有聽覺問題,能夠適當改善,對發育和成長都有幫助。 兒童應要在入學之前或發現聽力和語言有故障時安排聽力測試。 本省各區的衛生局都設有聽力測試的中心,可以致電預約。
嬰幼兒對突然的響聲會有驚覺的反應,例如電話鈴聲、拍手或碰撞的聲音。 3 至 4 個月大幼兒,頭部會開始轉向聲音的來源,尤其是母親的呼喚。 9 個月大會對語言作出反應。 近一歲會開始發聲或懂得說單字。
學前兒童若果較遲開始說話或發音難以理解,不能夠遵從簡單的指示或需要多次重覆,經常調高電視、遊戲機的音量和大聲說話,在嘈吵的環境內,例如托兒所或學校內好像不受到影響,學習出現困難或容易放棄,都需要儘快安排聽力和視力測試,和進一步的評估。
(二) 中耳炎
許多兒童都會因為突發的中耳炎來就診,3 歲或以下的兒童,50% 至 80% 最少患上一次急性中耳炎。 症狀包括突發的耳內痛楚,孩子可能會揉搓、拉扯或按着耳朵、發燒、疲累和顯示不適、胃口欠佳甚至會嘔吐。 中耳炎通常是因為咽鼓道出現閉塞而引發,咽鼓道是連接中耳和咽喉的管道,容許空氣進入中耳,平衡耳膜內外的壓力。 咽鼓道不能正常運作,液體就不能夠從中耳排出,就會逐漸積凝聚,細菌和病毒乘時增長,導致發炎感染。 先天性咽鼓道較為狹窄,或因為傷風、感冒、過敏導致上呼吸道和咽鼓道黏膜腫脹充血,都會導致閉塞。 除卻問症知道是突發的單邊或雙邊耳痛,臨床檢查可以看到耳膜發炎變得紅腫和鼓脹,並且可以排除外耳炎。 治療包括退燒止痛。 根據病人的年歲,症狀的嚴重程度,例如高燒和其他併發感染,單或雙邊發炎,決定是否需要抗生素治療。 單邊或較輕微的雙邊中耳炎,若果孩子超過兩歲,能夠清楚表達症狀,可以觀察和安排複檢,不需要立即開始抗生素療程。 年幼兒童和較嚴重的中耳炎症狀,需要高劑量的抗生素療程。 若果 6 個月內重複出現中耳炎,和中耳內積液,可能要考慮穿刺鼓膜置入疏導液體和壓力的小管子。 注射流感和肺炎球菌疫苗,和餵母乳都可以減少中耳炎發生的機會。
(三) 外耳通道炎
1/10 的人都曾經患過外耳炎,尤其是經常游泳或喜愛水上運動的兒童和青少年,與及 45 至 75 歲的成年人。 外耳炎大部份是因為細菌感染,少數是因為真菌感染。 耳通道經常潮濕和磨擦刺激,例如慣常用棉花棒揩擦是主要的致病原因。 經常配戴助聽器或使用耳塞亦會增加感染的機會。 症狀包括耳痛、觸及耳廓亦會引發痛楚。 耳通道皮膚變得紅腫發炎和有分泌物流出,聽覺亦可能受到影響。 少數年長人士、免疫失調或糖尿病患者,可能引發惡性外耳通道炎,感染漫延到週邊組織和顳骨乳突部位。 其他致病原因包括過敏症狀、濕疹、脂溢性皮炎、牛皮癬、和被噴髮膠或染髮劑刺激。 治療包括局部清潔耳通道,與及使用滴耳朵的藥物治療,例如抗生素、 Hydrocortisone 和醋酸的混合劑。 真菌感染就需要加進抗真菌的藥物。
預防再度感染先要去除致病的成因,例如針對治療引發症狀的皮膚炎症。 洗澡和游泳之後,抹乾耳朵後可以用低溫的風筒吹乾。 清潔耳通道可以用 2% 的白醋,將市面售買的 4% 至 8% 白醋用溫水稀釋。 70% 酒精可以清潔和蒸發水份,但可能刺激皮膚。 避免使用棉花棒、耳挖和經常用手指扣挖耳朵。 減少使用耳塞,和告誡兒童不要將異物塞進耳朵。
(四) 耳鳴症狀
耳鳴是內在的噪音,只有自己能夠感覺,症狀相當普遍,高達 20% 的人會短暫或長期受到干擾,尤其是年長人士。 患有耳鳴人士描述的聲音各有差異,約略可分為有音調和確定頻率的耳鳴,但音量經常波動。 博動性的耳鳴,通常與心跳同步,大部份與血液流通的變動有關,例如血管開始栓塞、近耳朵的血管有時畸型病變、高血壓或腦內壓力增加。 音樂聲音的耳鳴較為罕見,可能是一種幻覺。 有人形容耳鳴為刺耳的高音,蚊子拍翅、‘滋滋’聲、風聲或 ‘隆隆’的博動響聲。
導致耳鳴的主要原因,包括經常暴露在響亮的噪音,隨著時間,導致耳蝸中的聽覺毛細胞退化、或中耳内傳音的小骨骼硬化。 耳通道阻塞發炎,增加耳鼓膜的壓力。 嚴重的頭頸創傷,影響內耳和聽覺神經系統的運作。 少數藥物亦可能損害聽覺,引發耳鳴。 逐漸惡化的單邊耳鳴和聽力退減,可能是因為出現聽覺神經瘤。
診治耳鳴,除卻問症、體檢和耳鼻喉檢查,通常會建議做詳細的聽覺測試。 單邊或博動的耳鳴,根據症狀可能需要做頸部、腦部或內耳的 MRI 素描。 大部份耳鳴症狀是因為聽覺神經退化,若果聽力受損,需要考慮配戴助聽器。 困擾睡眠和生活的症狀,安排心理輔導和藥物治療。 其他的病變,則要根據檢查的發現釐訂。
(五) 眩暈症狀
眩暈是經常發生的症狀,身體不動但有天旋地轉的感覺。 我們通常將眩暈劃分為突發的良性眩暈,和中央神經系統引發的眩暈,症狀包括腦幹和小腦供血不足或出現病變,例如腫瘤或感染、腦部創傷、偏頭痛,和多發性硬化症。
良性的眩暈症狀較為普遍,是因為內耳或前庭神經出現問題,失去平衡的感覺。 梅民爾氏症,是因為內耳積水構成壓力,除卻眩暈,經常有耳鳴、耳朵腫脹的感覺、聽力異常和噁心嘔吐,幸而症狀會在數小時或一天內自動消退。 良性的體位性眩暈,通常在快速改變姿勢時出現,例如從平躺位置突然翻身或坐起、彎腰伸直、抬頭或頸部轉動,感覺失去平衡和眩暈,亦會導致噁心嘔吐。 前庭神經炎可能是因為控制平衡的前庭神經受到病毒感染或其他炎症影響,引發嚴重的眩暈症狀,感覺虛弱、盜汗和嘔心嘔吐,症狀可能持續 7 至 10 天。
感覺眩暈時要立即坐下或躺下,以免摔到。 若果有嚴重嘔吐、其他警兆,例如手腳無力,言語含糊、面部痲痺、視覺出現疊影,必需儘快就醫,排除中風和其他中央神經系統的病變。 良性的眩暈,通常只需要休息和抒解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