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6日星期一

手足口病

2008/05/26

最近中國報導有近 12﹐000 名敏童染上手足口病﹐其中近 30 人死亡﹐大部份出現在安徽﹑廣東和浙江等地。 其中 24 宗死亡個案檢驗結果是受到 EV 71 型腸病毒感染。 香港亦有多間院舍爆發手足口病﹐大約有 150 多人受到感染。 香港衛生防護中心更發出通告﹐要求醫護人員匯報兒童因受到流感或手足口病感染而出現的嚴重併發症狀案例。 包括一個月大至 12 歲需要留院治療的兒童﹐症狀包括手足口病或嚴重的口腔潰瘍﹑加上肺炎﹑血液感染﹑休克﹑腦炎﹑心肌發炎﹑癱瘓﹑肺積水或肺出血等嚴重併發症狀。 抽取的血液和分泌物樣本﹐亦需要送到公共衛生化驗中心檢驗。

手足口病在北美洲亦相當普遍﹐但通常都只是輕微的感染症狀﹐很少會致命。 病源是受到 EV 71 型腸病毒和克沙其病毒感染。 手足口病傳染力強﹐接觸到經咳嗽和打噴嚏散播的分泌物﹑口水﹑糞便﹑與及發炎的水泡分泌﹐而受到傳染﹔由接觸病毒後再醞釀一星期才會發病。 兒童和青少年特別容易受到感染﹐中國的案例所有受感染的兒童都是 6 歲以下﹐而且大部份是兩歲以下。 在日托中心﹑幼兒班﹑公園和兒童聚集玩耍的地方﹐特別容易受到傳染。 孕婦亦可能受到感染﹐但一般都不會太嚴重﹐但如果在臨近分娩前接觸病毒﹐可能會傳染給初生的嬰兒。 手足口病大部份在夏季和初秋發生﹐高峰期是六月至七月。

手足口病的症狀開始時會有低燒和覺得疲倦﹐在一至兩天內舌頭﹑牙肉﹑兩頰黏膜和咽喉都會出現紅斑和水泡﹐穿破後變成潰瘍。 手和腳掌與及臀部亦出現紅斑和水泡。 頸部淋巴腺腫脹﹑喉痛﹐以致吞咽覺得困難。 進食時因為刺激到口腔內的潰瘍而覺得疼痛﹐所以許多兒童因為懼怕疼痛而拒絕飲食﹐導致脫水狀況。 如果體溫驟升﹐可能會出現痙攣的症狀。 在罕有情況下病毒可能侵襲身體其他部位﹐特別是腦部﹐導致腦炎和腦膜炎。 如果腦部的壓力驟升﹐可能導致昏迷﹐甚至休克而死亡。 患上手足口病的兒童會持續散播病毒﹔直至所有的水泡和潰瘍收乾痊癒﹐但是病毒仍然會繼續經糞便排放達數週之久。

醫生通常可以從症狀的演變和口腔內潰瘍的分佈情形而作出診斷。 取得咽喉樣本來培植細菌﹐肯定沒有細菌感染之後﹐治療主要是幫助病人退燒和局部止痛。 用鹽水嗽口﹐塗搽一些止痛的藥膏或使用噴劑。 鼓勵患病的兒童多喝水和牛奶﹐與及果醬﹐因為比較容易吞咽而且不會刺激黏膜。 如果出現脫水﹑頸項僵硬﹑背部和手腳疼痛抽搐﹑痙攣﹑頭痛和神智不清等症狀﹐必需立即送到醫院診治。 預防的方法是避免接觸患病的兒童﹐或接觸後立刻洗手。 將受污染的範圍用稀釋的漂白水消毒。 手足口病的病源包括多種的病毒﹐所以並沒有適當的疫苗可以防禦。

急症室診治的兒科案例﹐有 1/5 是因為發燒。 幼兒在兩歲前平均會發燒五次。 許多都有明顯的發燒原因﹐例如中耳炎﹑痲疹﹑傷風﹑感冒﹑腸胃炎﹐但有 20% 卻需要找出病因。 自從開始注射 HIB﹑腦膜炎球菌和肺炎球菌的預防針之後﹐腦膜炎和肺炎的個案已經大幅減少。 急症科醫生仍然要辨別出容易受到感染的兒童和嚴重的細菌和病毒感染。 診治發燒症狀﹐首先要量度溫度﹐發燒是指肛門量度的體溫高於攝氏 38 度。 下一步是詢問發燒的演進過程﹐對退燒藥物的反應﹐併發的症狀﹐食慾﹑行動和神智是否受到影響﹐與及兒童過往的病歷﹐健康狀況和注射預防針的紀錄。 如果兒童呈現嚴重的病徵﹕高燒超過攝氏 39 度﹑呼吸和脈搏加速﹑神智不清﹑手腳冰冷﹐必須要詳細檢查﹐然後驗血﹑驗尿﹑驗糞﹐視乎症狀需要﹐加上照肺 X 光和抽取脊髓液檢查﹐和儘快開始治療。 一個月以下的嬰孩﹐如果出現發燒症狀﹐通常都要做詳細檢查和留院觀察。 一個月至三個月大的嬰孩﹐如果體溫 38 度﹐沒有嚴重病狀﹐身體檢查正常﹐驗血顯示白血球低於 15,000﹐小便沒有發炎的徵象﹐可以小心觀察﹐24 小時後複檢。 3 個月到兩歲大的幼兒﹐如果病況嚴重﹐詳細檢驗後便要立即開始治療。 但如果溫度低於 39 度﹐身體檢查沒有明顯的發炎轉變﹐而精神狀況良好﹐只需要服食退燒藥物和補充水份。 但如果 48 小時後持續發燒﹐或病況加重﹐就要進一步作詳細檢查和開始抗生素治療。

2008年5月19日星期一

地震救援 ( 二 )

2008/05/19

5 月12 日四川的汶川縣發生 7.8 級的大地震﹐傷亡的數字持續攀升﹐而且該區更繼續有餘震和開始有雷雨﹐救援工作更加危險艱巨。 現代科技已經能夠預測天氣的變化﹐但大自然的災難﹐例如今年發生過的雪災﹑風災和地震﹐仍然是突如其來﹐令人措手不及。

要減輕天災做成的損害﹐必須預先防範。 每個地區都應該訂下一個預防和應變計劃﹐例如興建房屋﹑道路﹑橋樑﹐必須符合防震標準。 多人聚集的場所更加要有安全的防震和逃生設施。 政府要安排一個救援和幫助居民遷離的應變計劃。 醫療體系亦要儲藏足夠的急救藥物和器材﹐與及計劃應付發生災難時的人手分配。 在家庭方面﹐要預先商討在災禍發生時的聯絡方法﹐逃生的路徑和集合的地點。

專家建議在地震發生時﹐先在近處躲避﹐為避免繼續有餘震﹐地震後迅速轉移到安全的地方。 如果身處的地點建築架構不堅固﹐而外間的空間廣闊﹐自然應該到外間躲避。 如果外間招牌林立﹑車輛繁忙﹐而所在地結構比較安全﹐則應該留在原地躲避。 如果陷入逃難的人潮﹐可以用雙手緊抱胸前﹐用肩背承受推撞﹐隨人潮移動。 千萬不要被迫近牆邊或圍欄。 如果不慎跌倒﹐要立刻站起來﹐避免被人群踐踏。 如果未能決定去留﹐則無妨參照 “地震記”的建議﹕“伏而待之”。 即是俯臥地上直至地震平息﹐但要用雙手保護頭部。

地震可以導致不同的創傷﹐最常見是表皮的損傷和瘀傷﹔因撞擊和擠壓到頭部﹑四肢和胸腹導致的骨折和創傷﹔身軀被埋壓﹑缺水缺糧﹑水淹﹑火灼和冷凍的傷害﹐更要注意災害導致的精神病症。 被埋壓的傷者﹐導致死亡的原因通常是窒息﹑頭部和胸腹的創傷﹐與及後期出現的腎臟衰竭﹑發炎和血液凝結等併發症狀。 愈快救援生存率愈高。

在救援過程中﹐必需要肯定災場沒有再度倒塌的危險﹐挖掘時要特別小心﹐避免損害傷者。 先將被埋壓的傷者的頭部和上身釋出﹐開始急救﹐等待情況穩定和有足夠人手幫忙時才將整個身體挖掘出來。 可以爭取時間多救幾個傷者而且可以儘快開始急救治療。 先清理傷者頭﹑面﹑口﹑鼻和呼吸道的塵土﹐供應氧氣和輔助呼吸﹐察看肺部的呼吸功能和是否有肋骨斷折﹑氣胸和肺出血等創傷﹐保持肺部的呼吸量﹐和儘快輸液補充失去的水份和血量。 埋壓導致骨骼和軟組織的損害﹐但泥土的壓力亦幫助維持血壓和心臟及腦部的血液供應﹐如果驟然釋放壓力﹐可能導致血壓驟降和休克。 肌肉受壓過久會因為缺血缺氧而受到破壞﹐釋出大量的肌肉球蛋白﹑鉀和磷酸。 而且因為失血和缺水﹐可能導致急性腎臟衰竭﹐並且影響心臟肌肉的運作。 所以能夠愈早進行拯救和開始治療﹐成功率愈高。

地震發生之後﹐因為傷者盈千上萬﹐任何的醫療體系都會變得供不應求。醫護人員往往要因應災區的情況﹐病人的數目和受傷程度﹐決定治療的先後次序。 正常的傷病分類是根據病人症狀的嚴重程度來作區分﹐有生命危險的病人首先接受治療﹐其次是傷病可能導致殘障的病人。 當面對太多傷者的時候和受到處境的限制﹐就要修訂目標﹐儘量救治最多有希望生存和復原的病人﹔難以救治和瀕臨死亡的傷者﹐則幫助消除痛楚和給與基本的護理。 並且儘快將傷者轉送至適當的醫療中心。

許多熱心人士都自願出錢出力﹐但救援工作要做得成功﹐政府和援助機構必需互助協調。 如果不能夠統籌支配﹐達到共識﹐只會浪費人手和資源。 醫療方面﹐在現場搶救的醫療隊伍固然重要﹐但必需在情況穩定後儘快將病人納入正常的醫療體系﹐提供更全面和妥善的治療﹐拯救生命和減少殘障﹐輔導病人和跟進康復。 災區最需要是清潔的食水﹑食物﹑急救藥物和器材﹐與及帳篷﹐其他不合用的衣物和器具最好不要送出。 最妥善的方法是將款項捐贈給有經驗救災的救援團體﹐例如紅十字會和一些宗教組織﹐讓他們將善款送到災民手上和支付救災需要用的物品和經費。 災區收復和重建需時﹐日後仍然要繼續支持。 我們身處地震區域﹐今日救人等如他日自救。

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

預防癌病 ( 三 )

2008/05/12

紅酒的抗癌功能

酒精被列入為可能致癌的物質類別﹐但近年有許多報導﹐認為每日喝一杯六安士的紅酒﹐有保護身體健康的效能。 一些研究﹐認為飲用紅酒﹐可以減少血液內導致血管栓塞的脂肪蛋白含量﹐增進血栓塊的溶解﹐和減少血小板凝聚。 但紅酒抗癌方面的功效﹐尚未有肯定的數據。 紅酒的治療作用﹐是增加血液內的抗氧化物和氧化氮。 一些報導認為飲用紅酒可以減少患上肺﹑食道﹑胃﹑大腸﹑前列腺﹑乳房﹑皮膚和淋巴腺癌病的機會﹔但不同的研究所得出的結果並不一致。 飲用紅酒的人士﹐可能進食的習慣和地中海的飲食模式較為相近﹐選擇以蔬果和海產為主。 健康的飲食對心臟和癌病都有保護的作用。 紅酒中的抗氧化物白藜蘆醇﹐來自提子皮﹐是一種多酚類的化學物質﹐可以阻礙導致癌細胞的病變。 其他的植物﹐例如花生的根部﹐亦含有白藜蘆醇。 但是若果能夠多吃不同種類的蔬果﹐吸收多種植物的異黃硐﹐保護功能可能會更加優勝。 一個從來不喝酒的人﹐如果為了保護身體健康而開始喝酒﹐而愈喝愈多﹐甚至變成酗酒﹔這種風險絕對不能接受。 孕婦不能喝酒﹐即使少量酒精亦可能損害胎兒。 如果要安全地使用紅酒作為食療﹐必需要釐定安全的飲用份量﹐與及要知道長期飲用是否會損害肝臟和其他器官﹐而不應受到商業化推廣的影響。

吸煙危害健康

近來政府頒佈一項新的管制香煙銷售條例﹐所有銷售香煙的地點﹐如果有 18 歲以下的人士經過﹐都必需將所有的香煙產品和陳設遮蓋﹐目的是減少吸引年青人學習吸煙。 香煙的銷售稅亦不斷提升﹐希望因為價錢昂貴﹐吸煙人士會減少吸煙的數量。 但本國政府並不阻止香煙的銷售﹔而本市政府須然推行限制吸煙﹐但對於濫用毒品的人士﹐則採取縱容的態度﹐美其名是減少吸毒導致的損害。

吸煙危害健康是肯定的事實﹐影響心肺和多個器官﹐而且更會增加多種癌症的罹患率。 每年 70% 的吸煙人士﹐都會因為不同的病症而需要找醫生診治。 如果能夠憑藉這些機會推行戒煙﹐應該會有相當的成效。 鼓勵病人戒煙﹐首先要詳細詢問病人吸煙的歷程和吸煙的習慣﹐作出戒煙的建議﹐探討病人是否有戒煙的意願﹑決心和誠意﹐幫助有意戒煙的人士開始戒煙﹐和繼續跟進。 若果病人自己嘗試戒煙﹐可能要反覆嘗試 10 多次才能成功。 如果能夠配合輔導﹐和使用含尼古丁的戒煙貼或香口膠﹐減少停止吸煙後出現的斷癮症狀﹐成功戒煙的機會可以提升一倍。 服食一種抗抑鬱的藥物 ( Bupropion )﹐亦可以增加戒煙的成功率。 許多嘗試過或成功戒煙的人士﹐都會再開始吸煙。 但只要肯繼續嘗試﹐就有成功戒煙的機會﹐最少亦可以減少吸煙的數量﹐減少患病和癌症出現的風險。 直接推行戒煙﹐相信會比一些掩耳盜鈴的政策有效。

阿司匹靈可以減少乳癌

低劑量的 ASA ( 81 - 325mg )﹐可以減少心臟病猝發的機會﹐即使在心臟病猝發後才開始服食﹐亦可以減低死亡率。 如果病人出現中風的先兆﹐服食 ASA 可以預防中風﹐亦可以減少再次中風的危險。 但長期服食 ASA﹐卻會增加胃潰瘍和消化道出血的機會。

近來有報導﹐服用 ASA 可能減少乳癌。 3/4 的乳癌﹐癌細胞對雌激素的刺激呈現反應。 服食 ASA 可以減少患上這種乳癌的風險﹐病發率減少 16%。 ASA 的功能﹐可能是干擾雌激素對乳房細胞組織的刺激。 其他對雌激素沒有反應的乳癌類別﹐治療比較困難﹐而 ASA 亦沒有保護作用。 以前亦曾經有報導﹐ASA 可以幫助預防一些大腸癌。

減少高脂肪食物和停止吸煙﹐都可以減少乳癌細胞增長和擴散的速度。 每日進食超過 4.5 安士紅肉的婦女﹐日後患上乳癌的機會會增加一倍。 如果能夠減少進食紅肉﹐每週不超過三次﹐乳癌的病發率亦相應下調。 但紅肉可以提供我們身體不可缺少的蛋白質和多種營養﹐不能夠完全剔除。 健康的飲食在於平衡各種養份和適度節制。

運動可以減少體重的增加﹐調節細胞組織對胰島素的反應﹐幫助吸收糖份﹐改善免疫功能﹐和調節荷爾蒙。 每星期最少做 3 次 45 分鐘的帶氧運動﹐可以減少乳癌的罹患率﹐尤其是處於更年期和停經後的婦女﹐運動的保護功能更為顯著。

2008年5月5日星期一

進食失調症

2008/05/05

進食失調症﹐包括厭食﹑暴食與及厭食加上間歇暴食等綜合症狀。 女性患上進食失調症狀的機會比男性多 10 倍。 北美洲有 1% 的女性患有這種病症﹐但在香港則高達 3%。 厭食症是一種心理病態﹐懼怕肥胖和體重增加﹐覺得自己身體過重﹐於是過度克制進食﹐和對許多食物產生抗拒﹐以致體重急速下降。 暴食症的症狀是間歇失控大量進食﹐之後試圖嘔吐或服食瀉藥將食物排出。 須然大部份患上飲食失調症狀都是年輕的婦女﹐但老年人亦會患上近似的症狀﹐尤其是遭遇到突然的打擊﹐例如老年喪偶或失去至親﹐嚴重的抑鬱症狀﹐或患有重病和痛症﹐都會令到老年人士失去生趣和食慾﹐而不肯進食。 年長人士身體比較虛弱﹐而且許多都患有長期病症和需要服食多種藥物﹐一旦停止進食﹐可能導致脫水﹑低血糖和多種併發症狀﹐必須儘快補充。 嚴重酗酒的人士﹐以酒精作為主要的熱能﹐缺乏正常食物供應的營養﹔而且酒精直接損害胃腸﹑肝和胰臟﹐影響消化和吸收養份的功能﹔須然體重不會急劇下降﹐但對身體的損害比厭食更甚。 導致進食失調症狀的原因有許多﹐包括心理﹑生理﹑環境﹑工作需要﹑社會和時尚的趨向﹐而治療亦必需配合食療﹑藥物﹑心理治療﹑輔導和教育才能達到成效。 本省一些醫院附設有治療飲食失調症狀的專科部門﹐但輪候需要相當時間。

厭食的病人許多都不肯承認自己有病﹐直至身體狀況變得非常虛弱而受到親人或朋友關注才強迫他們接受治療。 診斷病人是否患有厭食症通常是根據幾項準則﹕病人拒絕維持正常的體重﹐或在發育期間未能達到預期的增長﹐而體重低於標準體重的 85% 以下。 病人對肥胖和體重增加表現強烈的反感和恐懼。 對自己的身體重量和體態產生歪曲的觀感﹐堅持要繼續節食減重。 已經開始有月經的女性連續三次經期不至。 厭食症的死亡率高達 10%﹐主要是因為營養不良﹐以致血糖過低﹐血液內的電解質失去平衡﹐鉀﹑鎂﹑鋅﹑硒和磷質過低﹐心跳變得緩慢和心跳韻律出現紊亂。 其他病變包括免疫功能下降﹐體內的生長激素﹑甲狀腺和性荷爾蒙激素分泌不足﹑肌肉乏力﹑各個器官功能都受到壓抑﹑腦部亦呈現萎縮的轉變。

治療的第一步是停止體重繼續下降﹐和幫助病人攝取營養和熱能。 開始時可能需要強制進食﹐經靜脈輸液﹐或置入食道管將流質食物直接輸進胃部﹐與及補充欠缺的各種養份。 配合心理治療﹑家庭輔導與及教育﹐改變病人對體重和形像的歪曲觀念和探討致病的心理因素﹐改善抗拒進食的錯誤行為。 有時候要加上服用低劑量的抗抑鬱藥物來減輕病人的憂鬱和焦慮症狀﹐與及自殺和自毀的傾向。 厭食症的復發率高達 30%﹐必須長期跟進和定期量度病人的體重和檢查身體的狀況。

當一個長期厭食的病人接受治療﹐再開始進食的時候﹐可能會出現以一些危險的併發症狀。 以前就有許多長期處於飢餓狀態的集中營戰俘﹐在釋放後第一時間開始大量進食﹐以致突然猝死。 和長期厭食的病人一樣﹐因為長期欠缺食物供應﹐以致體內嚴重缺乏多種必需要的養份﹐例如糖份﹑鹽份﹑蛋白質﹑維他命和礦物質。 當食物不敷應用時腸胃和其他內臟功能退減﹐近乎休止的狀態。 一旦恢復進食正常的食物﹐必須有足夠的營養支持腸胃和其他內臟的運作。 食物會增加胰島素的分泌﹐如果肝臟缺乏原糖的儲備﹐不能夠增加血液內的葡萄糖﹐就會出現低血糖的症狀﹐嚴重的可能導致昏迷。 心臟肌肉缺乏必需要的養份﹐和血液內電解質不平衡﹐都可能引發不穩定的心跳韻律﹐以致心臟衰竭﹐甚至死亡。

治療長期厭食的病人﹐先要驗血和檢查心臟﹐按照身體所需﹐補充欠缺的養份﹐例如葡萄糖﹑鉀﹑鎂﹑鋅﹑磷﹑和多種的維他命﹐配合腎臟功能作出調整。 之後循步漸進﹐由 800 至 1200 K卡路里的食物量開始﹐每數天增加少許﹐直至每日進食 1800 至 2200 K卡路里﹐目標是每週可以增加體重一公斤。 其間要定期量度體重﹑血糖﹑和血液內鉀﹑鎂和磷的含量﹐直至開始穩定進食的三週之後。 並且要配合心理治療和輔導﹐確保病人身心可以同時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