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8
(一)全球暖化
全球的氣溫上升主要是因為人類的活動做成,若果再不糾正,預計在未來 25 年,氣溫會持續提升多達攝氏兩度或更高,而且會帶來更多熱浪、山火、乾旱、和部分地區暴雨成災。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的活動釋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和對環境的嚴重破壞。人為因素包括燃燒化石原料,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阻礙熱力散發。砍伐森林,減少了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樹木。工業發展和大量建築,都會增加排出溫室氣體。農業用的化肥,會釋放出含氮的氣體。畜牧牲畜,在消化過程中會釋放出大量的甲烷。廢棄的有機垃圾,分解後亦會釋出甲烷。交通運輸增加,消耗化石原料和產生廢氣,現在已經致力研究用電池取代。改變土地的用途,開發北極,破冰,都會導致溫室效應。自然的因素,例如火山爆發,釋放出很多氣體和灰塵,影響氣候。雷電、高溫和乾燥引發的山火,亦難以避免。太陽釋出的輻射能量出現變化,地球的傾斜度和環繞太陽的軌道改變,也會影響地球的溫度和氣候環境。有些氣候變化不能夠逆轉,但必須採取重大的改變才可以阻止繼續惡化。減少排放溫室氣體,達到零排放的目標。在北美洲,電池車尚未能夠完全取締使用化石原料的汔車,但個人可以改變習慣,共剩車輛,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走路或踏單車,也希望能夠停止損毀北極和熱帶雨林的自然生態。
(二) 山火的災害
根據曆法, 已經進入秋天, 但山火仍然失控。 撲滅山火需要天降大雨,但樹木被焚燬,土壤鬆脫, 大雨可能會釀成水災,和山泥傾瀉。 自然引發的山火,通常是因為酷熱和乾燥的天氣,加上雷電擊中乾燥的植物而引發。 乾樹葉、松針或鋸末積聚,分解和其他過程中產生熱量,在酷熱環境下,熱力達到燃點。但許多山火都是因為人為的錯誤,例如機器電線短路、汽車輪肽磨擦,扔棄未熄滅的菸蒂、焚燒垃圾、不小心處理營火和燒烤,大部分人為山火都可以避免。
部分人選擇居住在較偏遠的地區,一旦山火出現,必須緊急撤離避免傷亡。 除卻焚燒導致的破壞,山火會釋出大量的廢氣和有害的微細粒子。 煙霧可以飄散到遙遠的地區。 大量的二氧化碳,上升到大氣層,影響太陽輻射和氣候。太陽和月光亦變成橙色。 近距離釋出的一氧化碳,若果吸入過多會導致缺氧甚至死亡,對滅火和救援人員做成威脅。 其他的揮發性有機物質和氮氧化氣體,亦會對人畜做成損害。
山火釋出的濃煙包括許多漂浮的微細粒子,可以導致發炎反應。 部分人會感覺眼睛痕癢、鼻塞、流鼻水、咽喉不適和咳嗽。 較嚴重的症狀包括引發哮喘、氣管炎、肺炎。 患有長期心肺疾病的人士,病情可能惡化。 即使身體健康,若果經常要在戶外工作或運動,吸入過多微細粒子,亦會對呼吸道和肺部做成損害。
(三) 暖化引發的健康問題
地球的平均溫度若果再上升攝氏 1.5 度,將會引發許多災害,包括熱浪、山火和暴雨成災。 貧困的地區蒙受最大的影響,更加缺乏清新的空氣、乾淨的水、足夠的食物供應和安全的居所。 高溫、疫症、營養不良都會做成更多傷害。加拿大的溫度不算太高,但部分地區亦出現較多中暑個案。在較為貧困的地區,大多數缺乏避暑和空調設備。
隨著環境變動和溫度提升,部分地區會出現水災和泛濫,但其他地區則變得乾旱,以致農作物失收,而一些仍然依賴傳統耕種和培植草藥治病的地區、亦出現糧食和藥物短缺。 砍伐森林,阻截水源,部分地區可能受惠促進發展,但其他地區卻變得更加貧瘠,整體的健康狀況亦受到影響。
以往大部分的熱帶疫症,例如瘧疾,其他經蚊咬傳播的感染,熱帶腸胃炎都是在旅遊期間在當地受到感染。 但以梅毒和愛滋病為例,就因為國際旅遊擴散到全球所有地區。 隨著溫度上升,北美洲南部和夏威夷等地區亦發現經水傳播能夠致病的微生物,例如近霍亂孤弧菌,鉤端螺旋體,和抗藥性的念珠菌亦持續增加。 美洲的東北和中部以往都有蜱蟲傳遞的感染病例,可以引發萊姆病和洛基山斑疹熱,隨著溫度提升,昆蟲滋生,加拿大亦出現較多的感染個案。 蚊傳播的疾病,例如西尼羅病毒、寨卡病毒、基孔肯亞病毒,亦有擴散的跡象。 因為溫暖的天氣持續較久,昆蟲繁殖和活躍的時間亦相應延長。
(四)開發的代價
近年許多國家都爭相開發北極資源,採礦,開闢新的航運路線,推廣旅遊事業和經濟發展。北極的天氣極度嚴寒,經常變化。為了發展,就要開發道路,海岸破冰,設置能源取暖。若果沒有外來干擾,北極的生態環境可以自然調節,但自從1980年,北極的溫度持續上開,超越全球的平均暖化速度兩至三倍。海面的冰塊減少,不能夠反射陽光,就會吸收更多熱量。以往我們都相信地球的天氣經北方調節,但現在北極的氣候也受到嚴重的影響。有學者認為再過25年, 北極的冰在夏天可能會完全融化。開發活動帶來的污染,廢氣,和環境破壞,已經達到難以逆轉的程度。
在世界的另一端,亞馬遜雨林大幅度被砍伐。將土地用來修建道路,發展農業和畜牧業。熱帶雨林被破壞,就失去了淨化空氣、調節環境、生態平衡和降雨的功能。交通增加和畜牧業都會排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雨林內眾多的植物和動物,都會失去了繁殖和棲身的家。砍伐後的地區,如果降雨量不足夠,會變成乾旱的草原或荒地。
海洋也蒙受到重大的污染,包括近岸的污水和廢物排放,工業生產釋出的化學物質和重金屬,輪船棄置的垃圾,和海上工廠扔棄的廢料,倒如發泡膠,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可能吞下導致阻塞。重金屬和毒素凝聚在魚和其他海產體內,再經食物煉, 達到人類。這些對環境造成的重大威脅,必須各國政府和人民合作,放棄眼前的利益,為後代謀福祉。
(五)大氣長河
大氣長河是凝聚和懸掛在天空的一大段水蒸汽。從海洋蒸發的水分可以經過這個通道,奔流到陸地,帶來降雨,什致暴雨。大氣長河可以在天上蔓延長達數千公里,闊度幾百公里,超越地球上的最長的河流,傳遞的水蒸汽量就要看深度。大氣長河可以帶來緩解乾旱的雨水,但亦可以引發洪水淹沒廣泛的地區。北美洲冬季的降雨,大部分都是經過這個通道扺達陸地。我們都希望風調雨順,但近年在世界各地都出現暴雨成災,一小時間內近20cm的降雨量,許多低窪地區都會被洪水淹蓋,政府要作出防範的應變措施。北美洲的研究,美國南加州的大氣長河主要受到海洋水分蒸發增加的影響。更北的地區,就是因為大氣層和海洋的溫度升高,驅動變化,導致極端的天氣,釀成暴雨和洪水。在亞熱帶地區,水分從溫熱的海洋表面蒸發上開和冷卻,形成一個圍繞低壓中心旋轉的熱帶氣旋,向沿岸地區移動,亦帶來狂風和暴雨,造成嚴重的破壞。另外一個隱憂是全球暖化可能擾亂海洋正常的暖流傅輸。大量的冰雪融化變成淡水,將海水稀釋,密度下降,減慢下沈速度,可能會阻礙從南向北的暖流,以致北方海洋地區的氣溫下降,出現嚴寒的天氣和結冰。
全球暖化日後將會帶來更多的災害,個人能夠做到的是減少製造垃圾和污染,種植和保護樹木。只要有陽光和水,樹木是最有效的空氣淨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