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3
(一)腹痛的成因
腹痛有多種原因,因為腹腔內有多個器官,肝、膽、脾、胰臟、胃、小腸和大腸;再加上腹腔後的腎臟和輸尿管,大動脈,淋巴系統,盤腔內的膀胱和女性器官,男性前列腺。腹部的表層皮膚和肌肉也可以引發痛楚。心臟和肺部出現病變,痛感也可以傳遞到腹部。腹痛是很常見的症狀,大部分人都曾經經歷過腹痛,大多數都會自動消退,但少部分可能會演變成為嚴重症狀。5% 以上的到急症室診治的病人都是因為患有腹痛。若果已經懷孕或腹部受傷,疼痛原因不明,但腹痛持續和劇烈,都需要儘快診治。其他需要關注的症狀,例如發燒,持續嘔吐和腹瀉,糞便、嘔吐物和尿液有血,出現黃疸,腹部鼓脹,按下疼痛,頭暈和感覺虛弱,亦需要儘快就醫。治理前盡量避免進食和服用可能刺激腸胃的止痛藥。
診治腹痛最重要是詢問病歷,醫護人員需要知道腹痛開始的位置和演進過程,,痛楚的嚴重程度、陣痛或持續、過往是否有同樣症狀、腹部或其他手術。 若果能夠提供其他伴隨的症狀,例如嘔吐腹瀉、胃酸逆流、大便鬱結、糞便變黑或有血,嘔吐物帶血、黃疸或體重大幅下降,都有助於診斷。醫生可以翻查病人在本地服用的配方藥物紀錄,但若果曾經服用過其他非配方藥物、草藥或消閒藥物,與及酗酒,都要讓醫生知道。 綜合病歷資訊和體檢的發現,可以安排進一步的檢測和治療。
(二) 診治腹痛的程序
在過去 40 年,診斷腹痛的科技從平面 X 光影像,發展到現今的實時超聲波影像素描、立體 CT、和核磁共振。 但診治腹痛的最先要步驟,仍然是詳細詢問病情和身體檢查,可以免卻許多不必要的測試和減少病人的憂慮。 許多腹痛症狀都需要時間觀察來確定病因。
醫生會詢問腹痛的程度和演變過程。疼痛的部位可能提示哪些器官受到影響。例如右上腹疼痛可能是因為肝臟或膽囊出現問題。疼痛有否轉移或漫延到其他部位。伴隨的症狀。體檢是要觀察腹部有沒有鼓脹,聆聽腸道蠕動的聲音。 按壓腹部和背側找出疼痛的部位,從淺到深測試是否有腹膜發炎的反應。 探肛察看是否有阻塞和糞便有沒有帶血。 婦女可能需要做婦科檢查。
婦女下腹部疼痛通常都需要檢查尿液、驗孕和排除炎症。 按照檢查的發現,安排其他測試。 診治急性腹痛,女性通常先做超聲波素描,若果未能夠確定病因,可能要做 CT 素描。 MRI 核磁共振可以減少輻射量,但需要輪候,而且要留在機器內超過30 分鐘,其間難以觀察和跟進病人的狀況。 在診斷期間,病人要保持空腹,不能進食。醫生會開始輸液補充水分,止痛和注射舒緩噁心嘔吐的藥物。情況不穩定的病人,先要驗血和配血,輸液和準備輸血,維持呼吸道暢順和血液供應,情況穩定後安排做影檢查。 若果情況急轉直下,可能要轉送到手術室進行探查手術和急救。
(三) 便秘
排便的習慣因人而異, 但若果三天以上不排便,糞便會變得乾硬和難以排出。嚴重的便秘可能導致腹脹絞痛,和嘔心。 大便乾硬和便秘,可能引發痔瘡出血。 如果以往排便暢順,突然開始便秘、糞便有血、糞便變得幼少、超過 7 天沒有排便、體重下降、腹部鼓脹和絞痛,都需要儘快請醫生檢查。
治療便秘先要排除其他引發的病因, 若果腸道阻塞, 不能夠使用瀉藥。 按照便秘的嚴重程度, 開始治療. 先改善飲食習慣, 添加纖維和水分, 增加活動和運動量. 每天起來先喝一至兩杯溫暖的白開水, 養成習慣在早上排便. 多吃蔬菜, 水果, 西梅和連殼谷麥. 若果仍然未能解除便秘, 可以選用瀉藥. 先從較溫和的軟化劑開始, 增加糞便內包含的水分. 若果便秘是因為藥物所導致, 例如服用止痛劑以至腸蠕動減慢, 就需要採用刺激腸道蠕動的瀉劑, 例如鎂奶. 瀉藥若果有效, 可以使用兩週, 但不能過久,否則養成依賴瀉藥才能夠排便。 三份之一 6 至 12 歲的兒童,每年都會出現最少一次便秘的現象. 而且經常會導致腹部絞痛. 95% 都沒有結構上或其他的致病原因. 許多常用的瀉藥, 例如乳糖漿製劑, 因為糖份未能吸收, 在大腸內被細菌分化, 產生大量的氣體和乳酸, 可能會導致腹脹和絞痛. PegLyte 是一種粉狀瀉劑, 可以和果汁和水溶合, 沒有鹽份或特殊味道. 適用於兩歲以上的兒童, 可以連續服用 3 天清除團積的糞便.
(四)腹瀉
腹瀉的定義是每天排便超過三次,排出的大部分是水。急性腹瀉通常不會維持超過一週,多數是因為胃腸感染。持續超過兩到四周的腹瀉,需要找出病因。導致腹瀉的常見原因包括胃腸道感染,在北美洲,大部分是因為病毒感染,例如諾如病毒。在熱帶地區,較多是因為細菌和寄生蟲感染。食物污染,細菌分泌的毒素也可以導致腹瀉。刺激腸胃的藥物,例如瀉藥,或服用抗生素擾亂腸道的生態平衡,一些抗癌藥物,都可能引發腹瀉。乳糖不耐受和乳糜瀉是因為腸道缺乏消化乳糖和麥麩質的功能。切除腸道和膽囊的手術,會影響吸收功能,也可能導致腹瀉。其他多種消化系統的疾病,例如腸躁症、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都會導致間歇性的腹瀉。如果腹瀉加上嘔吐,腹部絞痛,大便變黑或者見血,高燒,有脫水的徵狀,都需要儘快找醫生診治。
治療腹瀉最重要是適當補充水分,電解質和糖份,舒緩噁心嘔吐的感覺。如果有嚴重的感染,不要服用止瀉藥物。較嚴重和長時間的腹瀉,醫生會安排驗血,糞便綜合測試,乳糖不耐和乳糜瀉的篩檢。如果大便有血,要考慮做窺鏡檢查找出胃腸道的病變。病毒感染可以嘗試服用益生菌幫助恢復腸道的正常細菌組合。腸道被產毒素的大腸桿菌,志賀氏菌,和沙門氏菌感染, 若果局限在腸道,沒有擴散,可能需要輸液補充,但不需要抗生素治療。
(五)腸躁症
腸躁症是很常見的胃腸道疾病,症狀包括腹部絞痛,脹氣,腹瀉或便秘。大部分人的症狀都很輕微,只有少數比較嚴重。患者進食後就會感覺肚子不舒服,需要排便,糞便近似腹瀉,而且感覺排不清,很快又再有需要排便的感覺。部分人可能有經常腹部不適和便秘的問題。腸躁症患者通常比較年輕,以女性居多,有遺傳的傾向,患者可能有情緒的困擾,但致病原因尚未確定。腸躁症不會導致腸道組織改變,也不會增加患上腸癌的風險。長期的胃腸症狀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如果出現體重下降,睡覺醒過來要排便,貧血,不能抒減的腹部不適,排便有血,就要排除其他的胃腸病變。腸躁症並沒有特定的測試可以確認,通常需要排除其他的病因。除卻問症和體檢,醫生會安排驗血,糞便,做影,和按需要安排窺鏡檢查。
治療腸躁症先要找出可以引發症狀的食物,飲品,和藥物,避免食用。多喝水和進食添加纖維的食物。進餐時要慢慢咀嚼。多運動和學習鬆弛神經的技巧。控制症狀的藥物包括減少噁心嘔吐的藥物。低劑量的抗憂鬱藥物有助於減少腹痛。近年引進了很多新的治療腸躁症藥物,部分針對腹瀉,部分抒減便秘。益生菌亦有助於調節腸胃的細菌組合。腸躁症未必可以完全治癒,醫生可以提供資訊和藥物,患者也必須跟醫生合作,學習控制症狀的方法,掌控和維持正常工作和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