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8日星期三

冬季保健 Winter Skin & Health Problems (繁體)

2024/12/09 

() 禦寒的準備 

冬季寒冷的天氣可以引發許多健康問題,若果不能夠保持適當的溫度,可能凍傷整體低溫症狀,和令到一些長期病症惡化,例如哮喘、慢性呼吸道疾病。 心臟病和中風在嚴寒的天氣影響下亦較發生。 若果在室內燃燒柴炭和丙烷氣取暖,而空氣不流通,更可能產生一氧化碳以致吸入中毒。 嬰兒和幼年兒童、不良於行年長人士和殘疾患者、患有長期病症的人包括精神病患者都要慎防受到低溫影響。 在室外長時間工作、活動或鍛練的人亦有過度暴寒的風險。 冬天長途駕駛,需要準備好禦寒的應變裝備和確保能夠通訊求助。 

在冬季來臨之前,檢查家居的暖氣設備適當的門窗維修可以減少暖氣流失。 準備足夠的禦寒衣物和保暖鞋襪,飲用的水和不用烹煮的食物,可供斷電的時候使用。 維持室溫在攝氏 19 度或以上,若果家有長者或病人,可以稍為調高溫度。 若果必需外出,先查詢是否有暴風雪的警告。 穿著適當的保暖衣物,能夠掩蓋頭、頸和手腳,最外一層必需能夠擋風防水。 穿著防水和能夠保暖的靴鞋而且要能夠防滑。 帶備可靠的通訊設備, 例如充電的手機。 要讓長者獨自外出,以免迷路被困在外。 

() 冬天痕癢症狀 

寒冷的溫度,加上室內暖氣導致的乾燥,都會皮膚做成嚴峻的影響。 皮膚可能變得乾、柵裂和痕癢,若果過度磨擦和抓癢以致皮膚破損,細菌就可能入侵導致感染。 

冬天痕癢症狀是因為皮膚的水份流失,皮膚變得乾、痕癢、發紅、出現麟皮、柵裂和破損。 經常出現在下肢、大腿內側、膝後、小腿和足踝。 皮膚過敏、皮膚乾燥、和年長人士較多會出現症狀。 若果洗澡用過熱的水和沖洗過久皮膚表層的天然油脂被去除,洗澡後皮膚會變得更加乾燥痕癢。 要減少皮膚受到刺激,就要縮短洗澡時間和次數,降低水溫,洗澡後印乾立即搽上保濕乳霜。 市面上有多潤膚品牌,若果皮膚較為乾燥,就要選擇油脂成份較高的乳霜或油膏,和避免加進香料。 搽面不能用太過多油脂,以免蔽塞毛孔。 冬天要避免使用有換膚脫皮效能的面霜,和要減少暴曬。 嘴唇亦需要保護和滋潤。 皮膚反映身體的狀況,冬天更需要保充足夠的水份和營養。 減少刺激性的食物和煙酒。 若果痕癢難以承受或皮膚出現發炎反應,就要儘快請醫生診治。 其他的皮膚病症,例如濕疹、牛皮癬、痤瘡亦可能因天氣變動而惡化。 

() 冬季抑鬱症

 冬季抑鬱症是一種和季節轉變有關連的情緒失調。 北緯 30 度以北,或南緯 30 度以南的地區,因為冬季日照的時間較短,較多人會出現這種症狀。 自從發明電燈以後,人類的生活出現重大的改變,但大部份人仍然會受到晝夜節律的影響。 有學者認為缺少陽光照射可能改變大腦內一些化學物質的分泌,例如血清素和松果素,但並未能確定。 聖誕和新年等大節日亦處於冬季,對一些有不愉快經歷的人可能構成精神壓力或喚醒一些意圖遺忘的悲苦回憶。 冬季亦是傷風感冒肆虐的時間;患病的人身體和精神都比較脆弱,難以控制情緒。 在冬季大約 4  6% 的人會出現抑鬱症狀,兼且以女性居多。 

冬天抑鬱症最常見的症狀是感覺到疲乏和身體失去能量和動力。 睡眠時間增加,對各類活動和社交失去興趣。 感覺悲傷、煩燥易怒、難以集中注意力工作和學習、但食慾增加以致體重上升。 症狀可能維持整個冬季,直至春天和初夏。 治療冬季抑鬱症包括心理和行為治療,可能要加上服用抗抑鬱藥。 鼓勵病人做運動和參與活動。 光照治療是讓病人坐在發出近似日光的燈箱之前,每次 30 分鐘,若果症狀有所改善,光照治療可以維持兩至四週。 

() 滑雪創傷

本省著名的滑雪場地,11 月底又進入滑雪的季節。 滑雪是高速運動,因為滑雪受傷的實際數字約千份之 2,主要是跌倒受傷。 一些初學者尚未能夠掌握轉向和停止的技巧,就嘗試登上較陡峭的斜坡,或因速度太快,失控而碰撞。 裝備不合適或出現故障導致意外。 因滑雪板意外導致骨折的機會傳統的滑雪撬高一至兩倍。  

膝關節是最受傷的部位,因為跌倒時滑雪撬將前衝力轉變成為扭力,傳到膝關節,加上倒下時雙膝向內彎,以致內側副韌帶扭傷或斷裂,其次是前十字韌帶。 使用滑雪板,雙腳都扣在板上,難以踏出維持平衡,跌倒時雙手前伸著地,可能導致手腕受傷骨折。 肩膊亦可能扭傷碰撞以致骨折和脫臼,肩袖肌肉受傷 滑雪桿可能導致姆指韌帶撕裂或骨折。 若果頭部碰撞,可能導致腦震盪、頭骨和腦部受傷、頸骨亦可能同時受 

到雪山滑雪,車輛必需換上雪胎或加上防滑鏈。 穿著不妨礙身體活動但能夠防風、防水和保暖的衣物。 小心選擇適合的滑雪器具,和調較好固定雪靴扣。 未學滑雪先學跌和爬起,練習基本停止和轉向的技巧。 選擇適合自己技術的斜,循步漸進,和不要偏離滑雪道,以免發生意外。 

() 足浴

在嚴寒的天氣,許多人都有睡前用熱水泡腳的習慣,感覺溫暖和鬆馳,睡覺時就不會有手腳冰冷的感覺。 但泡腳亦需要謹慎調較水的溫度,水溫過高,可能燙傷皮膚,導致血管擴張和血液凝聚在下肢。 深層肌肉、骨骼和其他部位的血液供應相對減少。 泡腳的時間太長,可能對皮膚和身體做成損害。 水溫只需要正常體溫略高,攝氏 38 度至 43 度,已經有解凍和溫暖的效果。 若果加入草藥,濃度過高亦可能損害皮膚,或引過敏反應。 糖尿病患者末梢神經感覺可能受損,不能覺察過高的水溫,而且皮膚較脆弱,很容易被燙傷。 血液凝聚和微細血管擴張破裂,可能形成皮膚潰瘍,很難痊癒。 若果被細菌感染以致潰爛和壞死,就需要截肢。 有靜脈曲、腳腫、皮膚痕癢和破損的人亦不適宜泡腳。進行足底按治療亦需要特別小心。 

在美國加州和亞洲,曾經因修甲和足浴導致難以治癒的皮膚感染,出現水泡、腫塊和潰瘍,養菌檢查發現是受到快速生長的分枝桿菌 MF (Mycobacterium Fortuitum)感染。 泡腳的盆發現有細菌存在,而修甲和剃毛更助長細菌入侵。 治療分枝桿菌感染需要採用綜合抗生素療程,以免細菌產生抗藥能力,而且要持續服用 4  6 個月。

冬季保健 Winter Skin & Health Problems (简体)

2024/12/09

(一) 御寒的准备 

冬季寒冷的天气可以引发许多健康问题,若果不能够保持适当的温度,可能冻伤,出现整体低温症状,和令到一些长期病症恶化,例如哮喘、慢性呼吸道疾病。 心脏病和中风在严寒的天气影响下亦较发生。 若果在室内燃烧柴炭和丙烷气取暖,而空气不流通,更可能产生一氧化碳以致吸入中毒。 婴儿和幼年儿童、不良于行年长人士和残疾患者、患有长期病症的人包括精神病患者都要慎防受到低温影响。 在室外长时间工作、活动或锻练的人亦有过度暴寒的风险。 冬天长途驾驶,需要准备好御寒的应变装备和确保能够通讯求助。 

在冬季来临之前,检查家居的暖气设备适当的门窗维修可以减少暖气流失。 准备足够的御寒衣物和保暖鞋袜,饮用的水和不用烹煮的食物,可供断电的时候使用。 维持室温在摄氏 19 度或以上,若果家有长者或病人,可以稍为调高温度。 若果必需外出,先查询是否有暴风雪的警告。 穿着适当的保暖衣物,能够掩盖头、颈和手脚,最外一层必需能够挡风防水。 穿着防水和能够保暖的靴鞋而且要能够防滑。 带备可靠的通讯设备, 例如充电的手机。 要让长者独自外出,以免迷路被困在外。 

(二) 冬天痕痒症状 

寒冷的温度,加上室内暖气导致的干燥,都会皮肤做成严峻的影响。 皮肤可能变得乾、栅裂和痕痒,若果过度磨擦和抓痒以致皮肤破损,细菌就可能入侵导致感染。 

冬天痕痒症状是因为皮肤的水分流失,皮肤变得乾、痕痒、发红、出现麟皮、栅裂和破损。 经常出现在下肢、大腿内侧、膝后、小腿和足踝。 皮肤过敏、皮肤干燥、和年长人士较多会出现症状。 若果洗澡用过热的水和冲洗过久皮肤表层的天然油脂被去除,洗澡后皮肤会变得更加干燥痕痒。 要减少皮肤受到刺激,就要缩短洗澡的时间和次数,降低水温,洗澡后印乾立即搽上保湿乳霜。 市面上有许多润肤品牌,若果皮肤较为干燥,就要选择油脂成分较高的乳霜或油膏,和避免加进香料。 搽面不能用太过多油脂,以免蔽塞毛孔。 冬天要避免使用有换肤脱皮效能的面霜,和要减少暴晒。 嘴唇亦需要保护和滋润。 皮肤反映身体的状况,冬天更需要保充足够的水分和营养。 减少刺激性的食物和烟酒。 若果痕痒难以承受或皮肤出现发炎反应,就要尽快请医生诊治。 其他的皮肤病症,例如湿疹、牛皮癣、痤疮亦可能因天气变动而恶化。 

(三) 冬季抑郁症 

冬季抑郁症是一种和季节转变有关连的情绪失调。 北纬 30 度以北,或南纬 30 度以南的地区,因为冬季日照的时间较短,较多人会出现这种症状。 自从发明电灯以后,人类的生活出现重大的改变,但大部分人仍然会受到昼夜节律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缺少阳光照射可能改变大脑内一些化学物质的分泌,例如血清素和松果素,但并未能确定。 圣诞和新年等大节日亦处于冬季,对一些有不愉快经历的人可能构成精神压力或唤醒一些意图遗忘的悲苦回忆。 冬季亦是伤风感冒肆虐的时间;患病的人身体和精神都比较脆弱,难以控制情绪。 在冬季大约 4 至 6% 的人会出现抑郁症状,兼且以女性居多。 

冬天抑郁症最常见的症状是感觉到疲乏和身体失去能量和动力。 睡眠时间增加,对各类活动和社交失去兴趣。 感觉悲伤、烦燥易怒、难以集中注意力工作和学习、但食欲增加以致体重上升。 症状可能维持整个冬季,直至春天和初夏。 治疗冬季抑郁症包括心理和行为治疗,可能要加上服用抗抑郁药。 鼓励病人做运动和参与活动。 光照治疗是让病人坐在发出近似日光的灯箱之前,每次 30 分钟,若果症状有所改善,光照治疗可以维持两至四周。 

(四) 滑雪创伤 

本省著名的滑雪场地,11 月底又进入滑雪的季节。 滑雪是高速运动,因为滑雪受伤的实际数字约千份之 2,主要是跌倒受伤。 一些初学者尚未能够掌握转向和停止的技巧,就尝试登上较陡峭的斜坡,或因速度太快,失控而碰撞。 装备不合适或出现故障导致意外。 因滑雪板意外导致骨折的机会传统的滑雪撬高一至两倍。 

膝关节是最常受伤的部位,因为跌倒时滑雪撬将前冲力转变成为扭力,传递到膝关节,加上倒下时双膝向内弯,以致内侧副韧带扭伤或断裂,其次是前十字韧带。 使用滑雪板,双脚都扣在板上,难以踏出维持平衡,跌倒时双手前伸着地,可能导致手腕受伤骨折。 肩膊亦可能扭伤或因碰撞以致骨折和脱臼,肩袖肌肉受伤 滑雪杆可能导致姆指韧带撕裂或骨折。 若果头部碰撞,可能导致脑震荡、头骨和脑部受伤、颈骨亦可能同时受 

到雪山滑雪,车辆必需换上雪胎或加上防滑链。 穿着不妨碍身体活动但能够防风、防水和保暖的衣物。 小心选择适合的滑雪器具,和调较好固定雪靴的扣。 未学滑雪先学跌和爬起,练习基本停止和转向的技巧。 选择适合自己技术的斜,循步渐进,和不要偏离滑雪道,以免发生意外。 

(五) 足浴 

在严寒的天气,许多人都有睡前用热水泡脚的习惯,感觉温暖和松驰,睡觉时就不会有手脚冰冷的感觉。 但泡脚亦需要谨慎调较水的温度,水温过高,可能烫伤皮肤,导致血管扩张和血液凝聚在下肢。 深层肌肉、骨骼和其他部位的血液供应相对减少。 泡脚的时间太长,可能对皮肤和身体做成损害。 水温只需要正常体温略高,摄氏 38 度至 43 度,已经有解冻和温暖的效果。 若果加入草药,浓度过高亦可能损害皮肤,或引过敏反应。 糖尿病患者末梢神经感觉可能受损,不能觉察过高的水温,而且皮肤较脆弱,很容易被烫伤。 血液凝聚和微细血管扩张破裂,可能形成皮肤溃疡,很难痊愈。 若果被细菌感染以致溃烂和坏死,就需要截肢。 有静脉曲张、脚肿、皮肤痕痒和破损的人亦不适宜泡脚。进行足底按治疗亦需要特别小心。 

在美国加州和亚洲,曾经因修甲和足浴导致难以治愈的皮肤感染,出现水泡、肿块和溃疡,养菌检查发现是受到快速生长的分枝杆菌 MF (Mycobacterium Fortuitum)感染。 泡脚的盆发现有细菌存在,而修甲和剃毛更助长细菌入侵。 治疗分枝杆菌感染需要采用综合抗生素疗程,以免细菌产生抗药能力,而且要持续服用 4 至 6 个月。

2024年12月13日星期五

傳染病 Communicable Disease (繁體)

 2024/12/02

() 傳染病的傳播模式 

多種微生物都可以侵襲人體導致發炎感染,包括病毒、細菌、黴菌和寄生蟲等病原體。 形成傳染病有 4 個主要因素,有致病的微生物存在。 感染的源頭讓致病的微生物可以存活、寄居和繁殖。傳播的途徑,直接或間接將微生物傳遞。 而最後是受感染者,抵抗力薄弱的人較容易受到感染,例如幼兒、年邁的長者、和患有長期病症的人。 微生物的數量和侵襲能力,受感染者的免疫功能,都影響感染的嚴重程度。 機會性感染是指一些致病力較低病原體,不會感染健康情況良好的人,但若果免疫功能下降,就可能乘時入侵和導致感染症狀。 傳播的途徑包括直接碰觸患者的身體,皮膚和黏膜,或間接接觸到沾有病原體的物件,例如貼身的衣服、用過的毛巾、私人物件和污染的介面和事物。 吸入患者釋出的飛沫,例如打噴嚏、咳嗽、講說話出的涎沫。 一些微生物可以在空氣中漂浮,而且可以傳播到較遠距離。 污染的水、食物和餐具,都可以傳播病原體。 昆蟲可以傳播多種疾病,例如瘧疾、寄生蟲、登革熱和日本腦炎。 經輸血、紋身、穿刺或性行為,將血液或體液內的微生物傳播。 孕婦在懷孕期間,亦可能將自己患有的傳染病傳給胎兒。 

() 預防注射 

近年不跟從疫苗接種時間表為兒童防疫的父母有增加的趨勢。 許多是因為受到訛傳影響,認為接種疫苗有潛在的危險,而忽略了疫苗的保護功效。 2024 年本國有 130 多宗痲疹感染個案,和一宗懷孕期間的感染。 痲疹的症狀開始時近似感冒、發燒、流鼻水、咳嗽和紅眼。 症狀出現後 3  7 天,開始出現紅疹,紅斑和斑塊由臉孔開始,向下漫延到軀幹,手臂和腿部。 紅疹維持 4  7 天候就會逐漸消退,症狀可能維持兩至三週。 較嚴重的感染可以引發中耳炎、肺炎和腹瀉,影響視力和聽覺。 出現呼吸窘厄,和侵襲大腦,導致腦細胞發炎腫脹和損害。 痲疹引發的腦炎並不常見,但兩歲以下的兒童若果出現腦炎症狀,腦部會嚴重受損,甚至死亡。 目前尚未有抗病毒的藥物可以抑制痲疹,治療主要是補充水份和抒減症狀。 若果能夠接種兩劑痲疹疫苗,預防痲疹感染的功效達到 97% 疫苗通常在幼兒滿 12 個月和 18 個月時接種。 

注射疫苗須然會有局部腫痛少數人出現較嚴重的不良反應,但反應很快就會過去。 接種疫苗可以保兒童不會患上嚴重的傳染病,而且減少傳播的機會。 傳染病仍然存在,若果沒有接種疫苗,感染患病可能導致殘障甚至死亡。 

() 接觸血液和體液 

醫護人員和其他工作人員,偶然會接觸到體液或血在手術、穿刺、檢拾針具時被刺傷或割傷,若果皮膚有破損而接觸到病人的血液和分泌物,都有可能受到感染。 醫護人員亦需要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戴手套和避免直接接觸病人的黏膜和有發炎徵象或破損的皮膚。 最常見的意外感染包括愛滋病毒、乙型和丙型肝炎。 在意外接觸體液、血液和分泌物之後,醫生通常會評估受到感染的風險來決定是否需要預防性治療。 先要知道是否有戴手套和接觸後的清潔和處理方法。 接觸的身體部位和次數。 若果被針刺,就要知道針和針筒棄置的時間和針筒內是否有抽出的體液或血液,與及刺入的深度。 細菌和病毒,必需有足夠的數量和濃度才會做成感染,因為人體的免疫功能可以將少量的病原體消滅和除。 侵襲和致病力強的細菌和病毒,則需要避免接觸若果接觸後做血液抗體測試儘快開始預防性治療。 接觸乙型肝炎後,若果以往已經接種過足夠次數的預防乙肝疫苗,只需要適當的傷口護理和安排日後跟進。 沒有接種疫苗就需要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補加注射 3 劑預防乙肝疫苗。 接觸愛滋病毒若果感染風險高可以服用一個月的抗愛滋病毒療程,完成後再做跟進血液測試。 

() 禽流感 

流感病毒通常是患者咳嗽或噴嚏時,將帶有病毒的水滴釋出,近距離的人若果吸入水滴,就可能引發感染。 黏附在週遭物件和介面的病毒,亦可以經手碰觸沾染後,再觸摸眼和口鼻而侵入體內。 導致人類感染的流感病毒主要有 A  B 兩類,A 型流感是導致廣泛疫情的最主要病源。 A 型流感是以表層的兩種蛋白質 H  N 作為區分和名字,例如 H3N2  H1N1 A 型流感亦可以侵襲禽畜,包括野生和蓄養的禽鳥、豬、、貓和狗。禽流感是 A 型流感的分支病毒 H5N1,具有高度侵襲能力,但通常只限於禽畜的感染,很少感染人類。 但若果人和受感染的禽畜緊密接觸,就可能被傳染。 幸而本省至今只有一宗人類感染禽流感的個案,而並沒有人傳人的例子。 

人類感染禽流感的症狀包括發燒、肌肉疼痛、咽喉痛、咳嗽、紅眼、嚴重的感染可以引發肺炎和導致呼吸窘迫症狀和缺氧。 患有近似症狀的病人需要高度隔離和深切護理確診的方法是從鼻咽喉取得樣本做 PCR 病毒檢測。 若果能夠及早診斷,服用特敏福類的抗病毒可以稍為抒減病情。 預防人類流感的疫苗並沒有預防禽流感的功效,但可以防止兩種病毒同時感染。 預防感染的方法減少到疫區和避免接觸有病的禽畜。 

() 猴痘 

猴痘病毒可以引發人畜互通的傳染病,今年 8 月份在東非洲出現傳染力強的新變種猴痘病毒。 自從 2022 年開始北美洲亦出現猴痘的感染個案,幸而導致感染的 Clade 2b 猴痘病毒株,引發的症狀並不太過嚴重。 病毒可以經過動物傳給人和人傳人,但加拿大的感染通常是經由性行為的緊密接觸傳播。 自從引進疫苗為高危人士接種以後,確診的個案已經逐漸下降。 大部份的患者都是沒有接受足夠防疫注射的同性或雙性戀者而以男同性居多。 

猴痘的症狀有兩個階段,初發的症狀近似流感,維持 1 - 5 天,發燒、頭痛、肌肉痛和感覺疲乏。 病發 1 - 3 天後出現皮疹,集中在口腔、腹股溝、和近肛門的部位。  從紅斑演變成為丘疹、水皰和膿皰,然後收乾結痂和脫落。 確診的方法是從患處揩抹,取得樣本做病毒檢測。 接種過疫苗的人感染的症狀通常比較輕微和較容易痊癒。 治療的方針通常是適當隔離和抒解症狀。 非常嚴重的感染可以嘗試服用抗病毒的藥物。  

本省為高危人士提供兩劑 Imvamune TM 疫苗注射,包括同性和雙性戀者、跨性別和變性人,男性之間的性行為較容易傳染病毒,若果加上隨意濫交、有多個性伴侶、和性工作者更需要接種疫苗加強保護。

传染病 Communicable Disease (简体)

 2024/12/02 

(一) 传染病的传播模式 

多种微生物都可以侵袭人体导致发炎感染,包括病毒、细菌、霉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 形成传染病有 4 个主要因素,有致病的微生物存在。 感染的源头让致病的微生物可以存活、寄居和繁殖。传播的途径,直接或间接将微生物传递。 而最后是受感染者,抵抗力薄弱的人较容易受到感染,例如幼儿、年迈的长者、和患有长期病症的人。 微生物的数量和侵袭能力,受感染者的免疫功能,都影响感染的严重程度。 机会性感染是指一些致病力较低病原体,不会感染健康情况良好的人,但若果免疫功能下降,就可能乘时入侵和导致感染症状。 传播的途径包括直接碰触患者的身体,皮肤和黏膜,或间接接触到沾有病原体的物件,例如贴身的衣服、用过的毛巾、私人物件和污染的介面和事物。 吸入患者释出的飞沫,例如打喷嚏、咳嗽、讲说话出的涎沫。 一些微生物可以在空气中漂浮,而且可以传播到较远距离。 污染的水、食物和餐具,都可以传播病原体。 昆虫可以传播多种疾病,例如疟疾、寄生虫、登革热和日本脑炎。 经输血、纹身、穿刺或性行为,将血液或体液内的微生物传播。 孕妇在怀孕期间,亦可能将自己患有的传染病传给胎儿。 

(二) 预防注射

近年不跟从疫苗接种时间表为儿童防疫的父母有增加的趋势。 许多是因为受到讹传影响,认为接种疫苗有潜在的危险,而忽略了疫苗的保护功效。 2024 年本国有 130 多宗麻疹感染个案,和一宗怀孕期间的感染。 麻疹的症状开始时近似感冒、发烧、流鼻水、咳嗽和红眼。 症状出现后 3 至 7 天,开始出现红疹,红斑和斑块由脸孔开始,向下漫延到躯干,手臂和腿部。 红疹维持 4 至 7 天候就会逐渐消退,但症状可能维持两至三周。 较严重的感染可以引发中耳炎、肺炎和腹泻,影响视力和听觉。 出现呼吸窘厄,和侵袭大脑,导致脑细胞发炎肿胀和损害。 麻疹引发的脑炎并不常见,但两岁以下的儿童若果出现脑炎症状,脑部会严重受损,甚至死亡。 目前尚未有抗病毒的药物可以抑制麻疹,治疗主要是补充水分和抒减症状。 若果能够接种两剂麻疹疫苗,预防麻疹感染的功效达到 97%。 疫苗通常在幼儿满 12 个月和 18 个月时接种。 

注射疫苗须然会有局部肿痛,和少数人出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但反应很快就会过去。 接种疫苗可以保儿童不会患上严重的传染病,而且减少传播的机会。 传染病仍然存在,若果没有接种疫苗,感染患病可能导致残障甚至死亡。 

(三) 接触血液和体液 

医护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偶然会接触到体液或血在手术、穿刺、检拾针具时被刺伤或割伤,若果皮肤有破损而接触到病人的血液和分泌物,都有可能受到感染。 医护人员亦需要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戴手套和避免直接接触病人的黏膜和有发炎征象或破损的皮肤。 最常见的意外感染包括爱滋病毒、乙型和丙型肝炎。 在意外接触体液、血液和分泌物之后,医生通常会评估受到感染的风险来决定是否需要预防性治疗。 先要知道是否有戴手套和接触后的清洁和处理方法。 接触的身体部位和次数。 若果被针刺,就要知道针和针筒弃置的时间和针筒内是否有抽出的体液或血液,与及刺入的深度。 细菌和病毒,必需有足够的数量和浓度才会做成感染,因为人体的免疫功能可以将少量的病原体消灭和除。 侵袭和致病力强的细菌和病毒,则需要避免接触,若果接触后做血液抗体测试,和尽快开始预防性治疗。 接触乙型肝炎后,若果以往已经接种过足够次数的预防乙肝疫苗,只需要适当的伤口护理和安排日后跟进。 没有接种疫苗就需要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补加注射 3 剂预防乙肝疫苗。 接触爱滋病毒若果感染风险高可以服用一个月的抗爱滋病毒疗程,完成后再做跟进血液测试。 

(四) 禽流感 

流感病毒通常是患者咳嗽或喷嚏时,将带有病毒的水滴释出,近距离的人若果吸入水滴,就可能引发感染。 黏附在周遭物件和介面的病毒,亦可以经手碰触沾染后,再触摸眼和口鼻而侵入体内。 导致人类感染的流感病毒主要有 A 和 B 两类,A 型流感是导致广泛疫情的最主要病源。 A 型流感是以表层的两种蛋白质 H 和 N 作为区分和名字,例如 H3N2 和 H1N1。 A 型流感亦可以侵袭禽畜,包括野生和蓄养的禽鸟、猪、、猫和狗。禽流感是 A 型流感的分支病毒 H5N1,具有高度侵袭能力,但通常只限于禽畜的感染,很少感染人类。 但若果人和受感染的禽畜紧密接触,就可能被传染。 幸而本省至今只有一宗人类感染禽流感的个案,而并没有人传人的例子。 

人类感染禽流感的症状包括发烧、肌肉疼痛、咽喉痛、咳嗽、红眼、严重的感染可以引发肺炎和导致呼吸窘迫症状和缺氧。 患有近似症状的病人需要高度隔离和深切护理确诊的方法是从鼻咽喉取得样本做 PCR 病毒检测。 若果能够及早诊断,服用特敏福类的抗病毒可以稍为抒减病情。 预防人类流感的疫苗并没有预防禽流感的功效,但可以防止两种病毒同时感染。 预防感染的方法减少到疫区和避免接触有病的禽畜。 

(五) 猴痘 

猴痘病毒可以引发人畜互通的传染病,今年 8 月份在东非洲出现传染力强的新变种猴痘病毒。 自从 2022 年开始北美洲亦出现猴痘的感染个案,幸而导致感染的 Clade 2b 猴痘病毒株,引发的症状并不太过严重。 病毒可以经过动物传给人和人传人,但加拿大的感染通常是经由性行为的紧密接触传播。 自从引进疫苗为高危人士接种以后,确诊的个案已经逐渐下降。 大部分的患者都是没有接受足够防疫注射的同性或双性恋者而以男同性居多。 

猴痘的症状有两个阶段,初发的症状近似流感,维持 1 - 5 天,发烧、头痛、肌肉痛和感觉疲乏。 病发 1 - 3 天后出现皮疹,集中在口腔、腹股沟、和近肛门的部位。  从红斑演变成为丘疹、水疱和脓疱,然后收干结痂和脱落。 确诊的方法是从患处揩抹,取得样本做病毒检测。 接种过疫苗的人感染的症状通常比较轻微和较容易痊愈。 治疗的方针通常是适当隔离和抒解症状。 非常严重的感染可以尝试服用抗病毒的药物。 

本省为高危人士提供两剂 Imvamune TM 疫苗注射,包括同性和双性恋者、跨性别和变性人,男性之间的性行为较容易传染病毒,若果加上随意滥交、有多个性伴侣、和性工作者更需要接种疫苗加强保护。

2024年12月4日星期三

懷孕事故 Pregnancy Mishaps (繁體)

2024/11/25 

() 懷孕過程 

正常的懷孕,是由懷孕之前最後一經期第一天開始計算,平均歷時 40 週,直至分娩。 真正排卵受精的時間通常在經期開始兩週之後。 嬰兒在 37 週前出生屬於早產,41 週以後是逾期,需要考慮催生。 懷孕期可以分為 3 個階段,第 1  12 週是第一期,卵子受精後沿輸卵管下行,黏附在子宮內壁繼續成長,形成胚胎和胎盤。 胎盤和臍帶將胎兒和母體連結供應氧氣和養份。 懷孕初期流產的風險較高,10%  20% 的孕婦可能流產,近 80% 在懷孕初期發生。 第二期懷孕由第 13  28 週,醫護人員會為高風險的孕婦安排產前基因篩檢,在 18  20 週做詳盡的超聲波檢查,評估胎兒的發育成長,通常可以鑒定胎兒的性別。 部份孕婦在 20 週時會開始感覺到胎動。  24 週,胎兒的掌紋和足印出現,而且有醒和睡的狀態,超過 23  24 週的胎兒,早產的生存率約 50%28 週以後,就達到 92%,但呼吸和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健全。 後期懷孕是由 29  40 週,32 週的胎兒,骨骼架構已經成形,但尚未足夠鈣化。  37 週前誕生的嬰兒,可能需要深切護理和輔助餵飼。 內臟器官尚未完成發育,可能會有視、聽和腦部問題。 39  40 週是足月出生,若果分娩過程順利,大部份嬰兒都會健康成長。 

() 準備懷孕 

孕婦的健康護理需要在懷孕前開始,包括生理和心理狀態。 準母親必須清楚考慮懷孕的意慾,是為了自己母性的渴求,還是滿足家人的意願。 懷孕不能夠彌補破裂的婚姻養育孩子需要有愛心、耐性和長時間的無私奉獻,若果感覺焦慮、惶恐、抑鬱、憂傷、必需儘早求助和接受治療情況穩定後才適宜懷孕。 計劃嬰兒出生後生活和工作的調整,衡量自己能否一力承擔照顧孩子的責任和配偶的支持。安排親屬或聘請保姆幫助照顧孩子。 若果感受到壓力和苛待,尋求社工援助。 檢討過往或家族遺傳的病歷,醫生可以安排遺傳學的專家提供輔導。 

若果患有長期病症,請醫生評估是否適宜懷孕。 調整藥物,包括配方藥和成藥,與及其他補充劑。 懷孕期間要避免服用 Ibuprofen 類的消炎止痛藥。 若果接種疫苗有遺缺,在成孕前補足,接種綜合痲疹疫苗後要相隔一個月才適宜懷孕。 戒除煙酒、大麻和其他消閒藥物,與及避免接觸有害的化學物質,例如殺蟲劑、重金屬、污染的環境和廢氣、貓和老鼠的排泄物,都可能損害成長中的胚胎。 改善飲食和生活習慣、控制體重、和定期做運動。 跟有養育孩子經驗的朋友親屬交流,增添育嬰的智識。 懷孕前可以開始服用含有 1 毫克葉酸的產前維他命補充劑。 

() 自然流產 

自然流產是胚胎或胎兒未能夠發育到可以獨立生存前的自然死亡,以懷孕 20 週為分界, 20 週之前稱為流產。 80% 流產發生在懷孕初期的 12 週,若果在驗孕之前發生,可能被認為是經期來得較遲和流量較多。 知道懷孕的孕婦當中,流產的發生率約為 10  20% 流產的風險隨著年歲增加,35 歲以下約有 10%40 歲以後 45% 其他增加流產的因素包括曾經流產、酗酒、吸煙、濫用藥物、肥胖、患有糖尿病、甲狀腺和其他荷爾蒙失調、感染、子宮和子宮頸的結構異常。 

流產的症狀包括陰道出血,盤腔和下背部疼痛,有羊水、血塊或細胞組織由陰道排出若果下腹部非常疼痛,而且偏在一側,血壓下降,就需要排除宮外孕的病變。 診斷包括驗血測試 betaHCG 的指數,產科超聲波檢查,和收集排出的細胞組織作病理和染色體驗。 若果病人沒有嚴重失血或劇烈痛楚,可以小心觀察待胚胎和胎盤組織自然排出。 定期檢查 bHCG 指數和紅血球數量。 若果剩餘的細胞組織不能夠完全排出,就需要使用藥物刺激子宮收縮,或安排真空抽吸或刮宮手術來清除子宮內的剩餘細胞組織和血塊。 經歷流產的婦女可能感覺到悲傷、抑鬱和自責,需要心理輔導和家人配偶的支持。 

() 後期流產 

在懷孕初期 12 週內發生的流產,超過半數的胚胎染色體結構或數目異常。 年歲較長的孕婦較多會出現胚胎基因病變。 即使懷孕沒有受到影響,亦建議在懷孕後期 10  13 週期間做胎兒的基因篩檢。 在第二孕期及以後出現的流產,則大多數是由於母親的因素,例如子宮結構不正常、肌瘤、子宮頸鬆馳。 懷孕後期的早產和流產,可能因為感染,例如泌尿道或陰道炎症。 

胎死腹中是懷孕 20 週之後發現胎兒失去生命的跡象。 孕婦感覺不到胎動,胎兒停止成長,或出現腹痛和陰道見血。 超聲波檢查可以確定胎兒沒有心跳。 胎死腹中對孕婦、配偶和家屬都會做成嚴重的打擊,醫生在確診之後必須為孕婦提供資訊、輔導、和支持。 發現胎死腹中後可以讓孕婦選擇等待自然作動,或使用藥物催生,將胎兒排出。 導致胎死腹中的原因並不明確,增加風險的因素包括發炎感染,胎盤和臍帶出現變化,例如胎盤脫落或臍帶扭轉阻塞、胎兒基因病變、或孕婦出現子癇症狀、胎膜破裂漏出羊水、或孕婦肝臟膽汁分泌阻塞。 醫生通常會建議排除感染,驗血測試,胎盤和胎兒的解剖和基因檢測。 大部份女性可以在一年後嘗試再次懷孕,讓身體和心理有足夠的復原時間。 再次出現胎死腹中的風險約 3% 

() 難產 

難產是在分娩期間,子宮須然持續收縮,但因為不同的障礙,無法順利將胎兒推出誕生。 有遺傳學家認為因為人類用雙腿站立和走路,盆骨隨著進化收窄,女性的產道亦變得較為狹窄和彎曲。 而且因為人類智能增長,嬰兒的腦部和頭顱骨體積比例增加,所以人類比動物較多出現難產。 

導致難產的生理因素包括胎兒重量較高、胎位不正確例如部朝下,骨盆腔狹窄和產道異常。 子宮收縮乏力可能因為分娩過程較長,產婦太過疲勞不能夠再發力幫助推出胎兒。 羊水破裂漏出或使用催生素,以致子宮過度收縮,引發劇烈痛楚。 肩難產是頭部推出後前肩部從恥骨下通過。 臍帶纏擾胎兒頸項。 難產可能導致胎兒缺氧,母體感染,子宮破裂和產後出血。 若果有適當的產前檢查和護理,大部份可能導致難產的風險都可以預知和預防。 有經驗的產科醫護人員,都會在分娩過程中小心監察和跟進,若果有突發的變化,可以作出適當的應變處理。  

近年剖腹分娩的比例有上升的趨勢,部份原因是醫護人員擔心為高風險的孕婦嘗試自然分娩要承受法律責任,而且孕婦的平均產齡上升。 產婦、配偶和家屬在分娩過程中不能夠承受痛楚和恐懼,亦會要求醫生進行剖腹分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