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6日星期五

耳鳴和失聰 Tinnitus & Hearing Loss

2016/08/22   

() 耳鳴症狀 

1/10 以上的成年人都曾經患有不同程度的耳鳴。 耳鳴是在外間沒有聲音時仍然感覺到耳內聲響。 許多人的耳鳴症狀更長時間持續。 部份人的耳鳴近似脈搏跳動,醫生亦可以察覺到。 只有自己感覺到的耳鳴,近似電子儀器產生的雜音或風吹蟲鳴。 生活在喧嘈吵環境內的人士,更多患有耳鳴症狀。  

內耳的聽覺神經,將聲音轉變為電波訊息,傳遞到大腦。 當神經細胞受到損害,可能會發送錯誤的訊息,產生幻像聲音。 耳鳴亦和年歲聽覺退化有關。 中耳軟骨硬化有遺傳的傾向,亦會導致耳鳴。 耳垢充塞,與及中耳皮膚增生或癌細胞侵襲,都會引發耳鳴,與及眩暈症狀。牙退化與及頸脊部創傷都會產生聲音。 藥物反應、高血壓、和血管硬化都會導致耳鳴。 年輕人患有耳鳴的數目近年大幅增加,主要原因是噪音的影響。 

減少耳鳴和失聰,著重於保護聽覺。 若果使用耳筒或耳塞聽音樂,不要調較超過輸出量的 60%,與及以一小時為限,工作時要減低接收噪音。 請醫生安排聽覺測試或進一步的檢查,確定沒有其他導致損害聽覺和平衡神經的病 

() 聽覺障礙 

聽覺是一種保護功能,幫助察覺和躲避危機。 兒童需要有敏銳的聽覺,才能夠接收和學習語言,與人溝通,學習和聽取指令。 如果失去聽覺,學業、社交和日常生活都會出現障礙。 導致失聰的原因可以是先天性,例如遺傳的缺陷、或母親在懷孕時感染德國痲疹。 後天原因包括長期的中耳炎、其他的感染疾病、創傷、藥物、噪音、與及年長人士聽覺退化。 天生聲啞的人士是因為不能夠學習發聲和語言。 半數的聽覺障礙都可以預防,接受防疫注射、懷孕期間妥善護理、減少環境和人為的噪音、與及避免服用損害聽覺神經的藥物,包括高劑量的阿司匹林和一些常用的抗生素;兼且要避免吸納環境中的毒素,例如一些化學溶劑,一氧化碳和重金屬。 

診斷失聰的原因,除卻查詢病歷,檢查耳鼻喉和聽力反應以外,還需要做詳細的聽力測試,包括測試高低聲音頻率和分辨語言。 如有懷疑,醫生會安排腦部素描排除導致聽覺神經受損的病變。 如果聽覺障礙達到 70 分貝以上才能夠分辨聲音,通常需要使用內或外置的輔助聽覺器材。  聾啞人士可以學習手語或使用短訊聯絡。  

() 耳垢的清理方法 

耳垢積聚為許多人帶來煩惱,耳垢來自外耳通道脫落的皮膚細胞、柔毛、與及分泌物,通常都會自動脫落排出,而且可以保護外耳通道皮膚,潤澤、和阻隔蚊蟲、細菌、真菌入侵。 許多人都喜愛使用棉花棒清潔耳朵,但經常會將耳垢推得更深,做成阻塞和擠壓耳膜。 亞洲人包括中國人較多屬於乾耳,耳垢成灰色和片狀,較為容易清理。歐洲和非洲裔人士耳垢呈深棕色和較為黏結;同一個基因亦影響汗液的分泌。 外耳通道內窄外寬,耳垢通常會自動向外移動,並且將外間滲入的污垢帶出。 牙關活動幫助耳垢脫和向外移動。 經常使用耳塞或助聽器會阻礙耳垢排出。 

如果耳垢做成嚴重栓塞,不但影響聽覺,而且會導致感染。 乾和膠結的耳垢難以清除,先要用油或溶劑將耳垢軟化,再讓醫生沖洗或用吸管將耳垢清除。 藥房有軟化耳垢的滴耳油,每天滴 2 3 次,連續 3 5 天,耳垢就會鬆脫。 沖洗後必須確定耳垢完全清除。 年長人士要用和人體同溫的水灌洗,否則會引發眩暈感覺。 棉花棒和耳挖若果未經消毒,胡亂扣挖可能會做成損傷,導致發炎和將耳垢推得更深。

2016年8月19日星期五

藥物吸收和排泄 Drug Metabolism

2016/08/15

() 口服藥物的吸收途徑

口服藥物需要經過消化系統的黏膜吸收。 不同的藥物,就要依賴不同的吸收功能才能夠穿透黏膜。 氨基酸組成的藥物,例如胰島素,在胃腸內會被分解,不能夠經過口服吸收。 其他藥物的吸收量和速度,会受到消化道內的酸鹼程度、腸道黏膜的吸收面積、厚度、血液供應、黏液及膽汁分泌量所影響。

口腔黏膜較薄,血液供應充足,但接觸藥物時間短暫;如果能夠置放在舌根之下,吸收相當迅速,例如治療心絞痛的硝酸甘油,和一些鎮靜劑。 胃的黏膜較厚,而且酸性高,如果沒有食物存在,藥物很快就會下行到小腸。 肥膩的食物滯留在胃內的時間較久,阻礙藥物排進小腸,所以許多藥物都需要空腹服用。

大部份藥物都是經過小腸吸收,因為小腸黏膜較薄和吸收面積較大。 藥物必需完全溶解才能夠吸收。 兒童用的藥物通常以藥液或可以嚼碎溶解的藥片為主。 成年人服用的藥丸和藥片,主要是方便攜帶和儲藏,但溶解的速度必需配合腸道的吸收功能。  部份藥物在通過腸道黏膜和肝臟時,會被腸和肝細胞的代謝功能分解,以致失去效能;例如嗎啡、多種止痛和鎮靜劑;注射會比較有效。

() 藥物的排泄途徑

藥物不論是經過口服、注射、索吸;進入血液之後,都必需經過肝臟或腎臟排泄,才不會積存在體內。 腎臟主要幫助排泄水溶的廢物和毒素。 肝臟細胞能夠將藥物和毒素分解,經膽汁分泌排進腸道,部份會被腸道再次吸收循環,其他則經糞便排泄。 如果膽汁通道被膽石或癌細胞阻塞,就會呈現黃疸,糞便失去顏色的現象。 毒素滯留體內,會導致痕癢,影響大腦和其他機能運作。 分子重量較高和脂溶性的藥物大部份會經過肝臟和膽汁排泄。 腎臟的過濾功能幫助身體排出大部份的藥物和新陳代謝過程產生的廢物。 溶解在血漿內的多種物質會經過腎小球微絲血管的內皮細胞過濾,大部份水份和電解質會被回收,分化的藥物和雜質就會進入尿液。 尿液的酸鹼度會影響腎小管的回收功能,例如增加尿液的鹼性,可以加速排泄阿司匹林及其他酸性藥物。 腎小管亦都會分泌和排出滯留在體內的多種藥物。 治療一些細菌感染症狀,病人需要接受高劑量盤尼西林或頭孢菌素注射。 為了延長和加強抗生素的效能,就會讓病人服食丙磺舒 Probenecid 來壓抑腎小管的部份排泄功能。 年屆 80 歲,腎臟的排泄功能就會退減至年輕時的一半。

() 藥物之間的抵觸

隨著年歲增長,許多病人都會患上一些長期病症,為了控制症狀,需要服用多種藥物。 偶一不慎,可能出現藥物抵觸,影響藥物的療效,或導致嚴重的不良反應。

聖約翰草是一種相當流行的草藥,許多人認為有抗抑鬱、抒緩緊張情緒和幫助睡眠的功能。 聖約翰草含有一種化學成份 Hyperforin, 有刺激和加速肝臟細胞分化藥物的效能。 一些用於移植之後抗排斥的藥物可能會失去功用;治療愛滋病、避孕藥、和化療藥物的療效亦會受到影響。 在服用任何草藥之前,必需考慮是否會影響其他重要藥物的療效。

許多人都喜愛喝西柚汁,認為有多種保健功能,兼且有助於降血壓和保護心臟。 西柚汁壓抑小腸黏膜細胞分化藥物的酶素,增加一些藥物的吸收量和功能,例如一些降血壓、降血脂、和調節心韻律的藥物,出現服用過量的現象。


香豆素 (Coumdin) 是最常用的抗凝血劑,防止血栓塊阻塞血管。 香豆素會增加胃腸出血的風險,通常建議不要同時服用一些刺激胃腸的風濕止痛藥物。 許多人都會改用 Tylenol 止痛。 經常服用 Tylenol 會影響肝臟分化香豆素的功能,必需定期量度凝血指數 INR, 調節香豆素的劑量,以免變得過量。

2016年8月17日星期三

昆蟲噬咬症狀 Insect Sting Reaction

2016/08/08

() 昆蟲噬咬導致的過敏反應

天氣炎熱,蚊蟲大量繁殖。 大部份人被昆蟲螫咬後,都會出現局部紅腫和疼痛的反應。 局部的症狀,可以先用冷水沖洗乾淨,再用冷敷。 若果感覺痕癢,可以搽上含輕量類固醇和薄荷的藥膏,但要避免抓癢,以免細菌入侵。 部份人可能對昆蟲注入的毒液產生過敏反應。 嚴重的過敏反應,可能導致臉龐、舌頭和咽喉浮腫、呼吸困難、廣泛的風疹和渾身痕癢、噁心、腹部絞痛、腹瀉、血壓下降和眩暈。 如果被眾多蚊蟲或蜜蜂螫刺,可能呈現中毒現象。 除卻敏感症狀以外,可能導致發燒、痙攣、眩暈、血壓驟降以致休克,甚至死亡。 少數人在螫咬後數天才出現過敏反應。

治療嚴重過敏反應,必須儘快注射麻黃素,和開始維持生命的基本治療,供應氧氣和輸液,維持血壓穩定。 麻黃素有增加心跳、提升血壓、抒張氣管、減輕痕癢和紅腫的功效。 如果曾經有過敏反應的病歷,必須配備麻黃素快速注射器,隨身攜帶。 症狀穩定後醫生會加上注射類固醇和抗組織胺,預防症狀再次加劇。 

預防勝於治療,大部份昆蟲都是因為受到滋擾,才會攻擊,儘量退開昆蟲聚集的環境。 

() 壁蚤導致的萊姆病

昆蟲在吸取人血時,亦可以將毒液,病毒或細菌注入人體,導致多種疾病;例如西尼羅病毒,去年出現的寨加 Zika 病毒,與及北美洲經常發現的萊姆病。 萊姆病是經壁蚤咬傳播的細菌感染疾病。 加拿大有兩種黑腳壁蚤可以傳播導致萊姆病的螺旋菌。 病菌來自野外的鹿、飛鳥和鼠。 壁蚤吸入帶菌動物的血液,細菌在壁蚤體內繼續滋生,噬咬時傳給人類;但亦可經寵物,例如狗,將壁蚤或螺旋菌傳給主人。 在樹木茂盛的地區打高爾夫球、狩獵、釣魚、遠足或露營,都有被壁蚤侵襲的機會。 因為壁蚤相當細小,黏附在身體上亦難以發現。初期症狀包括發燒、頭痛、肌肉痛、與及出現近似標靶紅心形的紅斑。 如果未能夠及時治療,螺旋菌可能經血液散播至身體各個部位,影響多處皮膚、心臟、神經系統、肝、脾和眼睛。 後期更會導致嚴重風濕症狀,損害腦部和神經組織。 如果能夠更早將壁蚤從身體拔除,與及開始適當的抗生素療程,大部份症狀都可以減輕和控制。

若果有被壁蚤噬咬的風險,而症狀近似萊姆病,醫生會驗血測試血液內的抗體,與及嘗試治療,跟進反應。

() 寨卡和日本腦炎病毒 
寨卡病毒最初在非洲出現,但已經漫延至亞洲、中南美洲、與及美國的佛羅里達洲。 病毒經伊蚊傳播,但人類感染後亦可以經親密和性接觸傳染。 初期症狀包括發燒、紅眼、結膜炎、皮膚紅疹和關節疼痛。 症狀通常都會逐漸消退;只需要服用一些抒緩症狀的藥物。 寨卡病毒可能導致嚴重的胎兒缺陷,影響頭部和腦部發育,以致嬰兒頭部細小。 孕婦要避免到疫區旅。 如果男性受到感染,寨卡病毒會留存在精液之內達數月之久。 有機會受到感染的孕婦,或曾經疫區旅遊之後出現症狀的人士,可以驗血測試確定。 

日本腦炎在東南亞相當普遍,尤其在郊野和農村地區。 病毒經蚊蟲傳播,幸而只有少部份人會出現腦部感症狀。 腦炎的死亡率高達 20 30%, 即使能夠生存,30 50% 的病人會呈現精神和神經系統的後遺故障。 加拿大的疫苗只適宜 18 歲以上的人士使用,在出發前相隔 28 天時間內注射兩劑。 兒童若果要到疫區旅遊而逗留的時間較久,可以在當地接受適宜兒童的疫苗注射。 做好防蚊措施,外出時噴曬蚊怕水在暴露的部位,穿著長袖衫和長褲、避免在早上和黃昏之後外出,入住有空調或有阻隔蚊蟲和蚊帳的房間。

2016年8月12日星期五

酒精與毒品 Alcohol & Drugs

2016/08/01 

() 喝過多酒可以致癌 

最近一份分析研究發現經常喝酒可能導致 7 種或更多的癌症。 喝酒有預防心臟病的論據則略有疑問。 有足夠證據顯示酒精可以破壞與酒精直接接觸的器官細胞組織,因此會增加口腔、咽喉、食道、聲帶、肝臟、大腸、直腸、和乳癌的風險。 估計酒精可能導致近 6% 的致命癌症。 喝酒量越多,損害越大。 癌症病變一旦出現,如果不能夠及早發現, 未必能夠根治。 國內豪飲的風氣,與及伴飲的職業,對身體的伐害難以逆料。 

研究員認為酒精輕易穿透細胞,在細胞內分解成為乙醛。 高濃度的乙醛能夠破壞細胞內的 DNA,導致癌症病變

經常喝酒的人士,肝臟消化酒精的速度較為迅速,直至肝臟的排毒功能呈現衰竭。 少量酒精刺激大腦,產生輕鬆愉悅的感覺,減少說話和行為的禁忌。 如果繼續喝酒,高量酒精就會影響行動、視力變得模糊、說話含糊不清,而且影響觀察和判斷能力,以致作出錯誤決定。 酒精會導致排尿量增加,如果不能夠適當補充水份,血液內酒精含量會變得更高。 成年男士每天以兩杯酒為上限,女性不要喝多過一杯相約 14 克的酒精。 

() 大麻的脫癮症狀 

市面上銷售的大麻,主要是焙乾壓縮的雌性大麻花、葉和莖。 大麻含有 3% 20% 的四氫大麻酚,但不同產品含有的化學成份有顯著的差異。 作為醫藥使用,大麻可以促進患有癌症和愛滋病人的食慾,減少噁心嘔吐感覺。 大麻中的四氫大麻酚能夠幫助舒緩性痛楚;和中樞神經的大麻受體結合,增加多巴胺分泌,產生愉悅感覺。 短期使用,副作用較嗎啡類止痛劑少,而且不會壓抑呼吸功能。 治療青光眼降低眼壓的作用並不可靠,因為不同的產品成效都有差異。 

長期服用大麻會逐漸成癮,使用的次數和份量逐漸增加,欲罷不能。 大麻煙草昂貴,可能需要用不法途徑賺錢購買。 吸食後協調動作和集中注意能力退減,不能夠安全駕駛或從事高風險的活動工作。 脫癮症狀包括煩燥不安、焦慮、暴燥、失眠、兼且有發燒、發冷、頭痛和腹部絞痛的徵狀。 治療脫癮徵狀主要是控制噁心嘔吐、煩燥不安和失眠等徵狀,或短暫服用近四氫大麻酚類的製劑。 鼓勵戒除,認知行為治療,與及加一些輔導組織,都有助於戒除和預防再次吸服。 大麻對腦部成長中的年青人影響更大。 

() 服用芬太尼過量的危險 

本年開始 4 個月,已經有 250 多宗因濫用藥物而死亡的個案,其中近半數是因為服用芬太尼 Fentanyl 過量。 衛生署發出警告,提示醫生減少處方芬太尼作為控制末期癌病痛楚以外的用途, 救護車都配備有納洛酮 Naloxone 解毒注射劑,而各大藥房都可以售買 Naloxone 解毒包,不需要配方。 用於減輕脫癮症狀的美沙酮,亦有服用過量的風險,逐漸被毒性較輕的 Suboxone 取代。 

芬太尼皮膚貼劑,曾經被推廣用以控制長期痛症,但吸收量會受到氣溫、皮膚厚薄、皮下脂肪層、貼的部位和運動量影響。 皮膚貼劑不需要注射或口服,直接快速穿透皮膚吸收。 其後藥廠更推出噴鼻劑、注射劑、藥丸、和棒棒糖口溶劑。

芬太尼可以迅速吸收,副作用包括腸胃不適、睏倦、頭腦昏亂、但最危險的不良反應是壓抑呼吸功能;服食過量可能突然停止呼吸,如果未能夠及時救,就會因缺氧而死亡。 近年推廣的心肺復甦急救,是以按壓心臟為主,才開始輔助呼吸。 救吸服芬太尼過量的病人,若果呼吸剛停頓,就要立刻開始人工呼吸、與及儘快注射或使用 Naloxone 噴鼻劑。 Naloxone 劑量不能過高,否則長期吸服毒品的病人醒來後會出現嚴重脫癮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