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2日星期日

禽流再現

2008/06/22

近期香港衛生防疫中心在一些街市抽查的雞隻樣本之中﹐發現一些雞隻帶有 H5N1 的禽流感病毒﹐進一步調查供應雞隻的內地雞場﹐但當地則宣稱檢驗並未發現病毒﹐所以懷疑病毒是來自一些走私雞隻。 除卻要立刻銷毀發現有病毒街市內的雞隻之外﹐更要加強清洗消毒的程序﹐並且建議雞檔要每日將所有的雞隻沽清﹐減少病毒積聚和傳播的機會。政府並且考慮提早實行中央屠宰。 禽流感在 1997 初次在香港出現﹐當時為了控制疫情﹐一百五十萬隻雞被屠宰﹐但仍然有 18 個人受到 H5N1 病毒感染﹐6 個人死亡。 其後世界各地都有人類感染 H5N1 的個案出現﹐至今共有 240 多宗的死亡案例。

禽流感的病因是禽鳥受到 H5N1﹑ H7 和 H9 的流感病毒感染。 有一些野生鳥類﹐雖然帶有病毒﹐但並沒有病態﹐但卻可以傳播病毒。 其他鳥類﹐包括家禽﹐受到感染後可能出現兩種症狀。 較常見的一種﹐症狀輕微﹐只會導致羽毛豎起和產蛋量下降。 另一種高致病性的病毒﹐雖然較為少見﹐卻能夠侵襲禽鳥的呼吸道和多個內臟器官﹐導致大量的內出血﹐48 小時內死亡率達到 100%。 2005 年在中國青海湖自然保護區有 6000 隻候鳥因感染 H5N1 病毒而死亡﹐而且繼續依循候鳥遷徙的路線漫延﹐多個亞洲和中亞國家都發現家禽感染到惡性禽流感的案例﹔兼且亦有人類受到感染。 跡象顯示 H5N1 病毒在野生鳥類和家禽內出現蛻變﹐致病能力變得更加厲害。 以往鴨很少因為感染禽流感而死亡﹐ 但在上週廣東省卻有近四千隻鴨因為感染疑似高致病性的 H5N1 病毒而死亡。

禽流感病毒除卻經禽鳥互相傳染之外﹐亦可以經人類傳播﹐例如污染的衣物﹑踏過地上雞糞的鞋﹑關禁禽鳥的籠﹑養飼用的器具和設施﹑運輸的車輛﹐都可能將病毒在養雞場和銷售雞的市場之間傳播。 高致病性的 H5N1 病毒﹐能夠在環境中生存甚久。 在攝氏 4 度的低溫之中﹐鳥糞中的 H5N1 病毒可以生存 35 天。 即使在炎熱的 37 度高溫﹐病毒仍然可以生存 6 天。 將烹煮的溫度提升到 70 度﹐徹底煮透﹐就可以將病毒完全消滅﹐才可以安心食用。

加拿大的雞隻大部份都來自較大規模的養雞場﹐接觸野生鳥類的機會不多﹐而且屠宰的雞隻都經常有專員視察和監管﹐所以帶有禽流感病毒的機會甚微。 在其他國家一些較為貧困的區域﹐仍然有家庭式飼養雞隻的情況﹐雞隻在屋的內外走動﹐接觸野生鳥類和人類的機會亦比較多﹐而且因為不想浪費﹐有些人會將突然死亡的雞隻宰殺食用﹐在殺雞和拔毛過程之中﹐人類可能受到病毒侵襲。

要控制禽流感擴散﹐必須儘快將患病和接觸患病的雞隻屠宰和妥善棄置。 如果沒有賠償的條款﹐一些雞農可能會因為不甘損失而拒絕將雞隻交出。 其間更要為鄰近區域的雞隻注射疫苗。 如果疫苗生產不當﹐品質低劣﹐不能夠壓抑病毒﹐反而會增加病毒蛻變和擴散的機會。 屠宰消滅和環境消毒仍然是最好的控制方法。

流感病毒有許多品種﹐但通常每一種都只會侵襲一類動物。 但在禽流感病毒當中﹐有四種可以侵襲人類﹐包括 H5N1﹑H7N3﹑H7N7 和 H9N2﹔但大多數都只會導致輕微的症狀。 高致病性的 H5N1 病毒特別受到科學家的關注﹐是因為 H5N1 病毒曾經跨越禽鳥而感染人類﹐而且導致死亡。 在禽鳥間已經具備迅速傳染的能力。 如果有機會與人類流感病毒同時在人體內做成感染﹐兩種病毒可能交換基因﹐合併或重新組合﹐又或逐漸蛻變成為一種新的流感病毒﹐便能夠直接侵襲人類﹐甚至可能做成災難性的全球疫症。

高致病性禽流感侵襲人類的模式並不明確﹐醞釀期是二至三天﹐開始的症狀是高燒﹑傷風咳嗽﹑嘔吐腹瀉﹑胸口和腹部疼痛﹑鼻和牙肉出血。 如果侵襲呼吸道﹐就會導致聲音嘶啞﹑呼吸困難﹑肺炎﹐和在 4 至 13 天內出現呼吸窘迫的症狀。 如果能夠在 48 小時之內開始服用特敏福﹐可以減少病毒增生的數量和增加病人生存的機會﹐但死亡率仍然超過半數。 抗生素對病毒的感染完全無效。 其他的治療主要是供應氧氣和養份﹐希望身體的免疫系統能夠戰勝病毒。

如果要到出現過禽流感的地區旅遊﹐最好能夠接種流感疫苗﹐避免探訪養雞場和銷售雞的市場。 不要購買活雞自行宰殺食用﹔但無妨食用煮得熟透的雞和雞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