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5日星期三

重大打擊後遺症

2010/09/13
近日世界各地都出現許多天災人禍﹐有導致多人流離失所和死亡的水災﹐駭人聽聞的劫持和屠殺。 東南亞區更連續多天用頭條和專輯報導。 除卻受害人需要承受無限的傷痛和精神打擊之外﹐社會上亦籠罩上一層陰影。 心理壓力可以引發異常的情緒變動﹐與及構成許多生理症狀﹐必須有適當的治療和輔導﹐才可以減少損害。
傳統心理學將哀傷掉念的心理歷程劃分為 5 個階段﹕開始時仍然抱著倖存的心理﹐不肯接受事實。 第二個階段是滿腔怨憤﹐惱恨厄運降臨在自己或摯愛的親友身上。 第三個是討價還價的階段﹐希望能夠借一些奉獻或承諾將事實改變或逆轉。 第四階段是陷入沮喪和抑鬱的低潮﹐可能要長時期的輔導和治療才能夠擺脫哀傷﹐接受現實和重新開始。
嚴重的精神打擊﹐可能來自童年時候身體和心理遭受到的虐待﹑殘酷的戰爭經歷﹑受到暴力攻擊﹑自然災害﹑交通意外﹑目睹摯愛的人遭逢不幸﹑或受到欺凌。 前線工作人員﹐包括警察﹑消防員﹑拯救和醫護人員﹐需要在災害的現場參與救援﹐因而要面對許多悲慘的情境﹐若果心理不能夠適應和適當地將悲傷的情緒釋出﹐亦可能出現病態症狀。 最重要是能夠承認自己的弱點﹐及時求助。
經歷過重大打擊的人士﹐可能會變得緊張﹐恐慌﹑焦慮﹑悲傷﹑憤怒﹑覺得無助和再沒有希望﹑而且精神恍惚﹑猶豫不決和失去所有的幹勁。 身體的症狀包括失眠﹑經常做噩夢﹑眩暈﹑頭痛﹑心跳﹑噁心﹑胃痛﹑呼吸困難﹑發抖和肌肉抽搐。 診斷病人是否患上重大打擊後遺症﹐通常病人都有慘痛的經歷﹐印象深刻。 當時的情景﹑感覺和回憶不斷湧現﹐不論是清醒或做夢都無法排除。 近似的環境﹑人和事物﹐都會觸發災難再次發生的感覺。 為了減壓﹐病人會作出逃避的反應﹐壓抑與災難和創傷有連帶的思想和感覺﹐而且避免談論﹐以致災難情景的回憶亦逐漸變得模糊。 病人會儘量避開勾起災難記憶的活動﹑地點和人物﹐以致逐漸變得自閉和疏遠別人﹐而且不願意再付出感情和愛﹐亦不再為未來打算。 為了避免再次陷入困境﹐病人會變得高度警覺﹐以致出現失眠的症狀﹐注意力不能集中﹐容易惱怒和生氣。 兼且變得懷疑和過度小心﹐一些小事亦會引起誇張的驚恐反應。 症狀通常持續超過一個月﹐影響到待人處事﹐和工作的表現。 如果有專業的輔導和治療﹐大部份病人都會逐漸康復﹐但必須特別關注成長中的兒童﹐患有長期生理﹑心理疾病﹐和老弱的病人。 尤其是獨居在外缺乏家人照顧的老人﹐必須安排跟進和治療。
若果有親人或朋友經歷過災難或悲慘的遭遇﹐真摯的慰問和支持﹐可以幫助他們渡過最困難的時刻。 許多人都擔心不懂得如何慰解親友﹐恐怕說話錯失會刺激他們和更令他們難過。 首先要明白我們並不能夠改變已經發生的災害﹐亦不能夠輕易減輕受害人的傷痛﹔但即使是默默的陪伴﹐只要是真誠的關懷﹐已經足以讓親友感覺到並不是孤身獨自面對困難﹔尚有真正可以傾訴的對象和關心支持他們的人。
哀傷中的人並不會忌諱別人提及死難者的名字﹐因為總是希望思念中的人不會輕易被遺忘。 給與一些希望和信心﹐如果有宗教信仰﹐可以借助有經驗長者的支持。 細心聆聽親友的陳述和感受﹐但除非親友徵詢意見﹐否則不要擅作批評和建議。 如果親友無故動怒。試瞭解他們的感受﹐等待他們心情平復後再找出原因。 若果為親友的苦難感覺到悲痛﹐可以分擔感受﹐但不要增加親友的壓力。 給與親友一點實際的幫忙﹐例如幫助接送孩子﹑購物﹑和清理家居等瑣事。 邀請親友到外間散步或進餐﹐可以暫時轉換環境和減壓。 答應的事必須實踐﹐在哀傷的期間﹐不要加重親友無助和被遺棄的感覺。 有空閒的時間多致電或傳送短訊慰問。 在關鍵的時刻﹐一點點的關懷可能減少親友因抑鬱而作出錯誤行為的決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