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預防長者在外間迷失的措施
天氣變得寒冷,兼且間歇飄雪,需要預防凍傷與及避免其他意外發生。急症室經常有長者因為迷路,在外間長時間受寒而需要送院救治。
如果家中有智能退化的長者,在寒冷和漆黑的天氣環境下要告誡他們不要獨自外出。 家居的保安措施,可以在門的較高處加上門閂插鎖,裝置警報系統,能夠在開門時發出聲音。 窗戶亦要謹慎關上;保安和防止室內氣溫下降。 在屋旁加上能夠鎖上的圍欄和柵閘,容許長者在戶外的安全空間活動。
在長者常用的外衣內縫上記認,清楚列出名字和親屬的聯絡電話,或配戴刻上資料的手觸或鏈牌。 較新的方法是使用追蹤裝置,例如有顯示位置功能的電話或追蹤器。 知會友善的鄰居,如果發現長者在街上徘徊,立即通知家屬。 穿著鮮明顏色和能夠防濕保溫的外衣,較明顯和容易找尋。
幫助長者安睡和維持正常的作息時間,例如減少日間睡覺,以免日夜顛倒,在晚間意圖外出。 找出長者經常要外出的原因,例如飢餓或口喝,為他們準備一些飲品和小食。 若果外出是為了尋覓親人,在長者房間內置放親人的照片。
一旦長者在外迷失,在出發尋覓之前致電 911
求助,和留下聯絡電話。 若果發現長者蹤跡,可以立刻知會。
(二) 低體溫症狀的救護程序
寒冷的氣溫對老人、幼兒和體弱多病的人士都會構成威脅。 年長人士許多患有長期病症,缺乏足夠脂肪層保溫。但若果穿著太多層衣服,變得擁腫,反而更加限制了活動能力;不能夠憑藉肌肉運動釋放熱能。 患有心肺疾病、糖尿病、嚴重風濕關節炎和情緒抑鬱的病人,留在家內時間較為漫長,如果室內溫度下降,很可能會出現低溫症狀。 獨居的長者,年幼兒童和無家可歸的人士,再加上酗酒濫藥,特別容易受到低溫影響。
估計在嚴寒的冬季,年長人士的死亡率比其他日子上升近一倍。 必需定期檢查維持正常的室內溫度。
當身體溫度下降至攝氏 35 度以下,心臟、神經系統、肌肉和其他器官,都不能夠正常運作。
如果不能夠及時救治,就會陷入昏迷,心跳變得紊亂、呼吸緩慢,進入休克狀態而死亡。
救護低溫的病人,在野外只能夠防風和借人體溫度取暖。 儘快搬移到溫暖的地點,將濕衣脫下,蓋上毯被。
提升體溫必需由內至外,如果神智清醒,可以飲熱的甜飲品。 昏迷的病人,可以經靜脈、食道、膀胱、腹腔輸入濕暖的液體,呼吸加熱潮濕的空氣。 不要按摩手腳,以免冰冷和帶酸性的血液迅速回歸心臟。
即使心臟停頓,亦需要等待體溫回服正常後才能確定死亡。
(三) 天氣對風濕痛症的影響
隨著年歲增長,近半數的長者會出現風濕骨痛症狀。 長期的負重工作、年青時劇烈運動導致的創傷、女士長時間穿著高跟鞋,對脊骨和膝關節都會造成累積的損害。 骨質疏鬆和意外摔跌,更可能導致骨折。 預防的方法是使用機械代替人力搬運,可以減少勞損,經常做屈伸和有益心肺的帶氧運動,但要因應體能和痛楚的限制。
如果體重過高的人士能夠減輕 5 公斤,膝關節勞損和風濕痛症可以減少 50%,對心肺功能亦有裨益。
環境和天氣對許多疾病都會構成影響,許多人都認為寒冷的天氣會引發風濕骨痛症狀。 我們知道熱敷和浸泡熱水可以鬆弛緊張的肌肉,但冷敷則有助於舒緩紅腫發炎的關節,例如突然的痛風症。天氣轉變對風濕關節炎的影響尚未有真正可靠的研究數據。
部份人對天氣轉變特別敏感,但可能是基於心理因素,或因寒冷潮濕的天氣影響到生活習慣,不能出外活動。 即使搬遷到較溫暖的環境居住,身體很快就會適應,當溫度稍為下降時亦會感覺到寒冷。 即使四季溫暖的國家,仍然有不少人患有風濕痛症。 治療風濕痛症必需因應病人感受的症狀和痛楚,改變活動習慣,調整藥物需要,安排適當的物理治療和康復運動。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