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0
(一) 排便時少量出血
經常有病人因為排便見血來急症室診治,40 歲以下的病人,患上大腸癌的機會仍然偏低,若果沒有家族遺傳的早發病例,探肛檢查和肛門窺視確定是局部出血,例如痔瘡或肛門黏膜破裂,沒有貧血現象,血壓和脈搏正常,通常可以建議局部治療,不需要擔心。 若果找不出出血的源頭,就要安排大腸窺鏡檢查。
40 歲以上的病人,因為近年大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向,若果沒有明顯的局部出血病源可以作為解釋,就需要安排進一步的檢查找出出血的根源。 大腸癌高峰期在 60 歲之後,但近年年長人士發病和死亡率都有下降的趨勢。 本省建議 50 歲以上的人士,每一至兩年做一次糞便是否潛藏有血的測試。 若果有變化,就要轉介到腸道專科醫生作進一步的風險評估和內窺鏡檢查。 少量的大便出血通常來自大腸下段和直腸。 食道、胃和小腸的失血,血液被微生物分解,就會變成黑色。 黑色液體狀的大便可能是因為上消化道嚴重出血,必需立即開始救治。 在抽取血液樣本做基本檢查,和配血之後,開始輸液和供應氧氣,維持血液流通。 轉介腸臟或手術專科醫生來做窺鏡或血管造影檢查。 若果情況不穩定,就要經窺鏡止血或血管造影封閉出血的血管,仍然不成功,就要動手術。
(二) 痔瘡出血
痔瘡非常普遍,病因是肛門和直腸附近的血管出現病變,近似靜脈曲張。開始的症狀通常是排便時發現無痛的出血,肛門口可能有突出的黏膜組織。 痔瘡形成的原因包括長時間大便鬱結、工作或活動需要長期站立或蹲坐、 懷孕期間子宮擠壓增加肛門靜脈的壓力、靜脈血液回流出現阻塞、年紀老化支撐血管的結締組織鬆軟、靜脈血管失去承托、加上局部發炎、便會形成痔瘡。 直腸和肛門的分界是齒狀線、齒狀線以上的痔瘡屬於內痔,齒狀線以下的是外痔。 內痔通常不會感覺痛楚,但可能腫脹下垂。 外痔在肛門口,發炎或内有血栓阻塞時會感覺明顯的痛楚,以致坐立不安。 懷孕、肥胖、經常便祕或腹瀉、長時間坐或立、門靜脈壓力增加,例如肝硬化、年長、喝水和進食纖維食品不足夠;都會令到痔瘡惡化。 除卻大便時出血和感覺疼痛、痔瘡可能導致排便失禁、肛門痕癢。 預防和抒解痔瘡,多食用蔬果等高纖維食物,每天喝 1.5 至 2 公升水,避免煎炸食品,多做運動,和避免長時間坐或立。 感覺需要排便時不要強忍,排便後用水沖洗,減少磨擦。 痔瘡發作可以嘗試溫水坐浴,服用軟便劑,和採用醫生建議的痔瘡塞劑。 較嚴重的痔瘡,可以轉介做橡皮圈結紮,或注射硬化劑。 近年很少需要做傳統的痔瘡切除手術。
(三) 腸道炎症
腸道炎症是長期反覆的腸道發炎症狀。 主要有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兩種。 病發期間病人會有腹部絞痛、脹悶、腹瀉、大便有血、輕微發燒、疲倦和體重下降等症狀。 若果持續 3 個月以上反覆出現這些症狀,必需詳細檢查找出病因。 這兩種腸道炎症的彌患人數都有持續上升的趨勢。 潰瘍性結腸炎較多出現在大腸和直腸部位,腸道內呈現連續的黏膜發炎潰瘍,但通常影響較淺層的黏膜。 克隆氏症從口腔直至肛門整個消化道都會出現零散的病變,從口腔內的多個小潰瘍,到整個腸道內的黏膜都可能出現發炎變化,而且影響到深層的腸壁。腸道炎症通常在 30 歲前開始有症狀,逐漸惡化和發病變得更加頻密。 遺傳基因、環境的影響、腸道免疫系統運作失調、共生的細菌群都會引起發炎反應。 醫生會安排糞便、血液、尿液等基本檢查,再安排內窺鏡和造影檢查。 治療包括服用抗炎藥物、類固醇、和壓抑免疫反應的藥物。 近年推出的生物製劑 anti-TNF alpha,可以減少體內過多的抗腫瘤壞死因子,減輕發炎反應和抒解症狀;可以和其他藥物綜合使用,減少對類固醇的倚賴和需要。 若果出現腸道阻塞、腸道黏結或穿破,毒性巨結腸或有癌症病變,就要動手術切除和修補。
(四)QA手術後的便祕 (Constipation after Surgery)
聽眾問自從做過腸道手術以後,經常有便祕的問題,可否服用瀉藥。 剛動過手術之後,許多病人因為缺乏活動,食量減少,喝水不足,與及服用止痛藥,都會出現大便鬱結的問題。 若果需要用力催迫,可能會影響腹部的傷口。 若果不能夠將氣和糞便排出以致腹部鼓脹,更可能導致手術切口裂開。 醫生通常會鼓勵病人在情況穩定後儘快起來活動和稍為走動,刺激腸胃蠕動。 若果傷口痛楚能夠承受,改用不含痲醉成份的止痛劑,例如 Tylenol。 多喝水或稀釋的果汁,例如西梅汁或橙汁。 進食一些容易消化的纖維,若果胃口欠佳,可以將水果和蔬菜混合攪拌成汁液。 中國人有些認為手術後要戒寒涼的飲食,但天然的維生素 B、 C 和纖維,都有助於皮膚和黏膜的癒合。 少食多餐亦可以促進腸胃蠕動。
醫生會建議病人服用大便軟化劑,例如多庫酶鈉 ( Colace ),從腸壁吸取水份潤濕大便,病人亦需要喝足夠的水。 含纖維的輕瀉劑,例如洋車前草 ( Metamucil ),颗粒吸取水份後膨脹,刺激腸道蠕動,但若果病人還在服用強力止痛劑,可能會引發阻塞和腹部絞痛。 其他較強力的瀉藥,例如刺激腸道的比沙可啶 ( Bisacodyl )、礦物油、鎂奶、灌腸劑,必須和醫生商討才可以使用。
(五)QA灌腸療法 ( Coffee Enema )
便祕是一種非常不舒暢的感覺,灌腸是相當有效的通便方法,通常會採用礦物油、或水灌洗,或在水中加入少許鹽、或橄欖肥皂;但不能夠加進太多,否則會刺激和損害肛門和大腸。
1990 年開始有一些另類療法的推廣宣傳,認為多吃蔬菜、天然果汁、和用咖啡灌腸有助於身體排毒,刺激肝臟分化毒素,和促進膽汁分泌。 部份治療師更將咖啡灌腸推廣為預防大腸癌和治療一些大腸炎症的方法。 多吃蔬果是健康飲食的其中一個環節,但咖啡灌腸是一種侵犯性的醫療程序,有存在的風險。
腸道內有多種微生物結合成一個群體,有與人共存和相互支持的作用。微生物的組合從一到兩歲開始形成,隨著年歲變化,有幫助消化和生產維生素 B 和 K 的功能,兼且形成一個阻隔其他病原生物入侵的屏障。 若果因飲食改變或灌腸程序破壞生態平衡,可能會引發炎症和自體免疫性疾病。 研究數據顯示灌腸除卻抒解便祕,對防癌、降低體重和促進健康並沒有明確的益處。 若果使用不當,可能導致破損出血,穿破腸道而引發腹腔炎和肝臟膿瘍等併發問題。 患有大腸炎症、結腸憩室病、或有腸道腫瘤阻塞的病人,不適宜灌腸,以免發生意外。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