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星期五

移植和更換 Transplant and Replacement (繁体)

2025/11/10 

(一)移植器官 

腎和肝臟是最多人需要移植的器官,其次是心臟、肺、胰腺和小腸。身體其他組織,例如骨髓、骨骼、軟骨、韌帶、皮膚、心臟瓣膜、角膜和血管都可以用於移植和修補。部分組織要等待捐贈者死亡之後才可以提取。一個捐贈者若果願意捐出身體所有部分,可以挽救和為8個病人延續生命。器官移植的最大障礙是1 病人的整體健康與心理狀況,能否接受移植,2 身體對外來組織的免疫排斥,3 微生物的隨機感染,4 在恰當的時候找到合適的器官為病人移植。本國在去年進行了3,200 多宗移植手術,82% 使用了遺體器官; 18% 來自活人, 活人捐贈者半數是親屬,半數是善心人。捐贈器官和接受器官的人,兩者的遺傳基因愈相近愈好。最理想是同胞攣生。2025年的統計,輪候器官移植的人數上升了近一倍,在輪候期間死亡的數目也有上升。移植的成功率相當高,接受腎臟移植之後,近80% 以上的人在5年後仍然生存。兒童的存活數目更佳,近90%。心臟、肝臟、胰腺移植5年之後,近80% 仍然生存。安排捐贈器官很簡單,先要和摯愛親人商量,讓他們知道和尊重決定,在重要時刻可以付諸實行。上網到本省的移植協會,BC Transplant Society, 填寫表格同意捐贈。考慮一下,與其讓身體付諸一炬,或被蟲蟻侵蝕,倒不如讓有用的器官可以繼續存活在有需要的病人身上,遺愛人間。 

(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ABG)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俗稱搭橋,是用來治療嚴重的冠狀動脈栓塞。如果只是局部的亦小段栓塞,通常可以嘗試藥物治療,或用氣球擴張和置入支撐架疏導。搭橋手術是移植血管,接駁栓塞部位的前後兩端,繞過阻塞的部位,提高冠狀動脈的血液灌注,心臟肌肉可以得到足夠的血液和氧氣供應,減少突發的心臟梗死症狀。手術在心臟停止搏動時進行比較容易,但需要連接到體外的心肺機器來維持生命。近年已經可以在心臟繼續跳動情況下接駁血管。用來接駁的血管通常來自身的腿部大隱靜脈,胸腔內的內胸腔動脈,和前臂的橈動脈。如果病人有多條血管拴塞,就需要接通多處的栓塞,但通常不會超過三條。左主幹冠狀動脈栓塞是引發心臟病發猝死的最大風險。研究發現,搭橋手術提高了高危病人的生存機率,減少因為心臟缺血的心絞痛症狀。成功的搭橋手術通常可以維持10 至15年, 之後可能需要重複手術替換老化的植入血管。 

接受搭橋手術後的8 至12週內要小心避免胸部的切口和胸骨裂開。手臂要避免過度用力,不要拿太重的物件,也不要用力高舉手臂過頭。如果從腿部獲取靜脈,可能會出現短暫的腿部腫脹,起立行動時需要戴上壓力襪。手術可以恢復血管暢通,但還是要改善導致心臟血管病變的成因,例如妥善控制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戒除吸菸。注意飲食健康和做適量的運動。 

(三)心臟移植 (換心) 

加拿大已經成功完成了800多宗的心臟移植手術。移植後大部分病人可以存活 12 至14年。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和更好的護理,移植後有病人可以活過32年。加拿大醫療保險承擔需要的手術費用和藥物治療。病人要自己支付交通和醫院以外的住宿費用。藥物和其他治療無效的末期心臟病患者,可以經心臟專科醫生評估是否適合接受心臟移植,包括嚴重的冠狀動脈栓塞,難以控制的高血壓,心臟瓣膜病變,心臟感染,遺傳或先天性心臟病。適合心臟移植的病人會轉介到醫院內的心臟移植部門,由心臟移植手術專科醫生、營養師、社工、心理輔導員、和協調助理組成的團隊為病人詳細檢測和提供資訊。病人的健康和心理狀況必須能夠承受手術過程的壓力和不適。如果患有其他嚴重病症,例如肺、肝臟和腎病,可能致命的活躍癌症,嚴重感染,免疫功能失調,酗酒吸毒,和精神心理病,都可能不適合接受手術。年長人士需要個別評估。合適的病人就會加進輪候名單,病情的嚴重程度也是安排手術先後的考慮因素。如果有適合的心臟捐贈,病人要立刻到中心接受手術。在動手術的過程中,要用心肺機器維持病人的血液循環和生命。手術後要留院觀察一段時間,和開始服用抗排斥的藥物。出院後會安排跟進和康復治療,指導病人運動和逐漸回覆正常活動。抗排斥藥物有很多副作用,需要定期檢查。 

(四)角膜移植 

角膜是覆蓋瞳孔前面的透明薄膜,折射進入眼睛的光線,保護眼睛防止異物侵入眼球。角膜有5層細胞組織,最外層的細胞有再生能力,如果輕微受損,可以幫助傷口在數天之內癒合。角膜有密佈的感官神經末梢, 任何損害都可能導致疼痛、紅腫、怕光、流淚水、和視力模糊。眼瞼覆蓋眼球,保持角膜濕潤和減少受到外物侵襲。角膜嚴重受損,視力就會受到影響,什致失明。角膜的病變包括角膜變得混濁,局部出現白斑、角膜突出或創傷後形成疤印。光不能夠穿透。感染或者手術後角膜出現水腫、破損或穿孔。角膜退化是基於年歲、遺傳、或管養不良。角膜潰瘍不能夠癒合。移植角膜可以幫助恢復部分視力。 

移植用的角膜通常來自遺體捐贈。可以是全厚度的整個角膜移植,也可以將有病變的部分切除,換上捐贈的角膜前層或內皮細胞層,保留健康的角膜細胞層。在進行手術之前,先要檢查有沒有其他眼睛的病變,和其他可能影響手術後痊癒的健康問題,例如糖尿病和傳染病。手術可以在全身痲醉或局部痲醉之下進行。手術後可以當天回家,但要小心保護眼睛。按照醫生的指示滴眼藥來消腫、止疼,和預防感染。醫生會安排跟進檢查,確定沒有併發症狀,例如免疫排斥、感染、出血、眼壓過高、或因為移植的角膜凹凸不平,導致散光。視力可能需要一至兩個星期後才會顯著改善。移植的角膜可以維持10 至 20 年。 

(五)關節罝換手術 

關節置換是將人做關節置入,替代嚴重受損的關節。關節的常見病變包括骨關節炎,年歲和長期的勞損,導致軟骨磨蝕,疼痛和對關節的活動做成障礙。類風濕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影響身體多個關節和其他器官,破壞關節和骨骼。骨壞死是因為骨骼組織缺乏血液供應,致病原因可能是因為酗酒,服用高劑量類固醇,骨折或脫臼。肢體創傷更會損毀骨骼和關節。最常需要替換的是膝和髖關節,其他可以替換的關節包括肩膊,手肘和手指。人工關節用的物料包括金屬、塑膠、和陶瓷。加入稀土的人工關節更加輕便和經久耐用。更換關節通常是因為經過藥物,物理和其他治療無效的關節症狀。主要目標是抒減痛楚,腫脹,恢服關節的穩定和活動功能,改善生活質素,但病人不能夠太過苛求。手術可以將整個關節替換,去除整個受損關節和置入人工關節。也可以置換部分受損的關節。置換後的關節可以維持10至20年,但如果鬆脫不穩定或者磨蝕,可能需要再次替換。手術後要觀察幾天,確定沒有出血,感染,和預防肢體出現血凝塊。安排復康治療和循序漸進的運動。大部分手術都非常成功,只有少部分會鬆脫,或在關節內形成結疤組織,關節變得僵硬,和活動受到局限。手術後可以游泳,走路,慢跑,騎自行車和一般低撞擊力的運動;但要避免有衝擊性的活動,例如滑雪,跳躍,和攀爬等運動。大部分人都可以恢復日常的工作和活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