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9日星期一

地震救援 ( 二 )

2008/05/19

5 月12 日四川的汶川縣發生 7.8 級的大地震﹐傷亡的數字持續攀升﹐而且該區更繼續有餘震和開始有雷雨﹐救援工作更加危險艱巨。 現代科技已經能夠預測天氣的變化﹐但大自然的災難﹐例如今年發生過的雪災﹑風災和地震﹐仍然是突如其來﹐令人措手不及。

要減輕天災做成的損害﹐必須預先防範。 每個地區都應該訂下一個預防和應變計劃﹐例如興建房屋﹑道路﹑橋樑﹐必須符合防震標準。 多人聚集的場所更加要有安全的防震和逃生設施。 政府要安排一個救援和幫助居民遷離的應變計劃。 醫療體系亦要儲藏足夠的急救藥物和器材﹐與及計劃應付發生災難時的人手分配。 在家庭方面﹐要預先商討在災禍發生時的聯絡方法﹐逃生的路徑和集合的地點。

專家建議在地震發生時﹐先在近處躲避﹐為避免繼續有餘震﹐地震後迅速轉移到安全的地方。 如果身處的地點建築架構不堅固﹐而外間的空間廣闊﹐自然應該到外間躲避。 如果外間招牌林立﹑車輛繁忙﹐而所在地結構比較安全﹐則應該留在原地躲避。 如果陷入逃難的人潮﹐可以用雙手緊抱胸前﹐用肩背承受推撞﹐隨人潮移動。 千萬不要被迫近牆邊或圍欄。 如果不慎跌倒﹐要立刻站起來﹐避免被人群踐踏。 如果未能決定去留﹐則無妨參照 “地震記”的建議﹕“伏而待之”。 即是俯臥地上直至地震平息﹐但要用雙手保護頭部。

地震可以導致不同的創傷﹐最常見是表皮的損傷和瘀傷﹔因撞擊和擠壓到頭部﹑四肢和胸腹導致的骨折和創傷﹔身軀被埋壓﹑缺水缺糧﹑水淹﹑火灼和冷凍的傷害﹐更要注意災害導致的精神病症。 被埋壓的傷者﹐導致死亡的原因通常是窒息﹑頭部和胸腹的創傷﹐與及後期出現的腎臟衰竭﹑發炎和血液凝結等併發症狀。 愈快救援生存率愈高。

在救援過程中﹐必需要肯定災場沒有再度倒塌的危險﹐挖掘時要特別小心﹐避免損害傷者。 先將被埋壓的傷者的頭部和上身釋出﹐開始急救﹐等待情況穩定和有足夠人手幫忙時才將整個身體挖掘出來。 可以爭取時間多救幾個傷者而且可以儘快開始急救治療。 先清理傷者頭﹑面﹑口﹑鼻和呼吸道的塵土﹐供應氧氣和輔助呼吸﹐察看肺部的呼吸功能和是否有肋骨斷折﹑氣胸和肺出血等創傷﹐保持肺部的呼吸量﹐和儘快輸液補充失去的水份和血量。 埋壓導致骨骼和軟組織的損害﹐但泥土的壓力亦幫助維持血壓和心臟及腦部的血液供應﹐如果驟然釋放壓力﹐可能導致血壓驟降和休克。 肌肉受壓過久會因為缺血缺氧而受到破壞﹐釋出大量的肌肉球蛋白﹑鉀和磷酸。 而且因為失血和缺水﹐可能導致急性腎臟衰竭﹐並且影響心臟肌肉的運作。 所以能夠愈早進行拯救和開始治療﹐成功率愈高。

地震發生之後﹐因為傷者盈千上萬﹐任何的醫療體系都會變得供不應求。醫護人員往往要因應災區的情況﹐病人的數目和受傷程度﹐決定治療的先後次序。 正常的傷病分類是根據病人症狀的嚴重程度來作區分﹐有生命危險的病人首先接受治療﹐其次是傷病可能導致殘障的病人。 當面對太多傷者的時候和受到處境的限制﹐就要修訂目標﹐儘量救治最多有希望生存和復原的病人﹔難以救治和瀕臨死亡的傷者﹐則幫助消除痛楚和給與基本的護理。 並且儘快將傷者轉送至適當的醫療中心。

許多熱心人士都自願出錢出力﹐但救援工作要做得成功﹐政府和援助機構必需互助協調。 如果不能夠統籌支配﹐達到共識﹐只會浪費人手和資源。 醫療方面﹐在現場搶救的醫療隊伍固然重要﹐但必需在情況穩定後儘快將病人納入正常的醫療體系﹐提供更全面和妥善的治療﹐拯救生命和減少殘障﹐輔導病人和跟進康復。 災區最需要是清潔的食水﹑食物﹑急救藥物和器材﹐與及帳篷﹐其他不合用的衣物和器具最好不要送出。 最妥善的方法是將款項捐贈給有經驗救災的救援團體﹐例如紅十字會和一些宗教組織﹐讓他們將善款送到災民手上和支付救災需要用的物品和經費。 災區收復和重建需時﹐日後仍然要繼續支持。 我們身處地震區域﹐今日救人等如他日自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