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6日星期一

手足口病

2008/05/26

最近中國報導有近 12﹐000 名敏童染上手足口病﹐其中近 30 人死亡﹐大部份出現在安徽﹑廣東和浙江等地。 其中 24 宗死亡個案檢驗結果是受到 EV 71 型腸病毒感染。 香港亦有多間院舍爆發手足口病﹐大約有 150 多人受到感染。 香港衛生防護中心更發出通告﹐要求醫護人員匯報兒童因受到流感或手足口病感染而出現的嚴重併發症狀案例。 包括一個月大至 12 歲需要留院治療的兒童﹐症狀包括手足口病或嚴重的口腔潰瘍﹑加上肺炎﹑血液感染﹑休克﹑腦炎﹑心肌發炎﹑癱瘓﹑肺積水或肺出血等嚴重併發症狀。 抽取的血液和分泌物樣本﹐亦需要送到公共衛生化驗中心檢驗。

手足口病在北美洲亦相當普遍﹐但通常都只是輕微的感染症狀﹐很少會致命。 病源是受到 EV 71 型腸病毒和克沙其病毒感染。 手足口病傳染力強﹐接觸到經咳嗽和打噴嚏散播的分泌物﹑口水﹑糞便﹑與及發炎的水泡分泌﹐而受到傳染﹔由接觸病毒後再醞釀一星期才會發病。 兒童和青少年特別容易受到感染﹐中國的案例所有受感染的兒童都是 6 歲以下﹐而且大部份是兩歲以下。 在日托中心﹑幼兒班﹑公園和兒童聚集玩耍的地方﹐特別容易受到傳染。 孕婦亦可能受到感染﹐但一般都不會太嚴重﹐但如果在臨近分娩前接觸病毒﹐可能會傳染給初生的嬰兒。 手足口病大部份在夏季和初秋發生﹐高峰期是六月至七月。

手足口病的症狀開始時會有低燒和覺得疲倦﹐在一至兩天內舌頭﹑牙肉﹑兩頰黏膜和咽喉都會出現紅斑和水泡﹐穿破後變成潰瘍。 手和腳掌與及臀部亦出現紅斑和水泡。 頸部淋巴腺腫脹﹑喉痛﹐以致吞咽覺得困難。 進食時因為刺激到口腔內的潰瘍而覺得疼痛﹐所以許多兒童因為懼怕疼痛而拒絕飲食﹐導致脫水狀況。 如果體溫驟升﹐可能會出現痙攣的症狀。 在罕有情況下病毒可能侵襲身體其他部位﹐特別是腦部﹐導致腦炎和腦膜炎。 如果腦部的壓力驟升﹐可能導致昏迷﹐甚至休克而死亡。 患上手足口病的兒童會持續散播病毒﹔直至所有的水泡和潰瘍收乾痊癒﹐但是病毒仍然會繼續經糞便排放達數週之久。

醫生通常可以從症狀的演變和口腔內潰瘍的分佈情形而作出診斷。 取得咽喉樣本來培植細菌﹐肯定沒有細菌感染之後﹐治療主要是幫助病人退燒和局部止痛。 用鹽水嗽口﹐塗搽一些止痛的藥膏或使用噴劑。 鼓勵患病的兒童多喝水和牛奶﹐與及果醬﹐因為比較容易吞咽而且不會刺激黏膜。 如果出現脫水﹑頸項僵硬﹑背部和手腳疼痛抽搐﹑痙攣﹑頭痛和神智不清等症狀﹐必需立即送到醫院診治。 預防的方法是避免接觸患病的兒童﹐或接觸後立刻洗手。 將受污染的範圍用稀釋的漂白水消毒。 手足口病的病源包括多種的病毒﹐所以並沒有適當的疫苗可以防禦。

急症室診治的兒科案例﹐有 1/5 是因為發燒。 幼兒在兩歲前平均會發燒五次。 許多都有明顯的發燒原因﹐例如中耳炎﹑痲疹﹑傷風﹑感冒﹑腸胃炎﹐但有 20% 卻需要找出病因。 自從開始注射 HIB﹑腦膜炎球菌和肺炎球菌的預防針之後﹐腦膜炎和肺炎的個案已經大幅減少。 急症科醫生仍然要辨別出容易受到感染的兒童和嚴重的細菌和病毒感染。 診治發燒症狀﹐首先要量度溫度﹐發燒是指肛門量度的體溫高於攝氏 38 度。 下一步是詢問發燒的演進過程﹐對退燒藥物的反應﹐併發的症狀﹐食慾﹑行動和神智是否受到影響﹐與及兒童過往的病歷﹐健康狀況和注射預防針的紀錄。 如果兒童呈現嚴重的病徵﹕高燒超過攝氏 39 度﹑呼吸和脈搏加速﹑神智不清﹑手腳冰冷﹐必須要詳細檢查﹐然後驗血﹑驗尿﹑驗糞﹐視乎症狀需要﹐加上照肺 X 光和抽取脊髓液檢查﹐和儘快開始治療。 一個月以下的嬰孩﹐如果出現發燒症狀﹐通常都要做詳細檢查和留院觀察。 一個月至三個月大的嬰孩﹐如果體溫 38 度﹐沒有嚴重病狀﹐身體檢查正常﹐驗血顯示白血球低於 15,000﹐小便沒有發炎的徵象﹐可以小心觀察﹐24 小時後複檢。 3 個月到兩歲大的幼兒﹐如果病況嚴重﹐詳細檢驗後便要立即開始治療。 但如果溫度低於 39 度﹐身體檢查沒有明顯的發炎轉變﹐而精神狀況良好﹐只需要服食退燒藥物和補充水份。 但如果 48 小時後持續發燒﹐或病況加重﹐就要進一步作詳細檢查和開始抗生素治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