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9日星期四

兒童發燒 Fever in Children

2012/11/26

近日天氣漸趨寒冷,兒童出現發燒症狀的案例亦隨著增加。 許多家長都非常擔心孩子發燒,恐怕會燒壞大腦,急著要幫助孩子退燒。 年紀較大的兒童,劇烈運動、穿過多衣服、洗熱水澡和環境溫度過高,都會導致體溫上升。 口腔溫度超越攝氏 37.5  度,肛溫 38  度以上才是發燒。一嵗以下的幼兒,經耳孔探溫並不準確。

導致兒童發燒的原因包括病毒或細菌感染、藥物反應、受到亢奮藥物刺激、與及中暑症狀。 大部份的發燒症狀都屬於人體對感染的正常反應。當身體受到微生物侵襲,免疫系統就會作出反應,白血球或微生物釋放出化學物質,刺激下丘腦將體溫提升。 體溫上升有助於推動免疫系統的運作,抑制一些病菌的滋長。 身體有自我調節溫度的功能,除非體溫超越攝氏 41.6 度,否則不會對身體造成損害。 當感染過去之後,體溫就會恢復正常。高燒並不一定會導致痙攣,但少數幼年兒童比較容易在發燒時出現痙攣症狀。即使發燒的溫度偏高,亦並不表示病情嚴重,只屬於個別身體的反應。 孩子的精神和進食消化狀況、活動能力, 和對週遭的反應, 比溫度計的度數更能夠反影感染對身體的影響。 服用退燒葯物是幫助孩子抒解發燒導致的不適感覺,並不會影響病況的進展和感染的嚴重程度。

如果發現孩子皮膚燙熱和臉龐發紅,不要依靠觸摸來判斷是否發燒,使用可靠的溫度計來量度。 在生病期間,體溫會呈現升降波動,但最重要是確定是否真的發燒。 如果剛只是發燒,沒有其他症狀,身體狀況保持正常,可以不用太過擔心,只需要繼續觀察。 但六個月以下的嬰兒,如果出現持續的發燒症狀,仍然需要找醫生作詳細檢查,確定感染的來源。

其他需要關注的症狀包括幼兒變得煩躁不安,難以安撫、或精神萎靡、失去活力,反應遲鈍、昏睡而難以喚醒、咳嗽和呼吸困難、嘔吐腹瀉、大便有血、排尿困難、流涎和不能夠吞嚥、關節或骨骼腫痛、頸部僵硬而頭部不能垂下、皮膚出現類似瘀傷或皮下出血的斑點、脫水、和痙攣症狀,都必需儘快到醫院診治。 患有長期病症或免疫功能不足的兒童,一旦發燒,亦需要儘快接受診治。

急症室的評估亦要依靠父母提供的病歷和症狀,與及臨床的檢查,來找出發燒的原因。 如有需要,醫生會安排驗血、驗尿、照肺 X 光片來確定是否有肺炎的變化。 如果孩子有高燒、頭痛、畏光、嘔吐、神智昏亂和頸部僵硬等症狀,醫生會建議做抽脊髓液的穿刺檢查,來排除腦膜炎的可能性。

身體染病才會導致發燒,而發燒是抵抗病菌或病毒入侵的正常反應,通常都不會超越攝氏 41 度。 治療的目標是找出感染的源頭、清除病菌,而並不需要急著降低溫度。 但若果發燒會引發痙攣,或病人患有心肺疾病,和貧血症狀,則控制溫度可以避免病況惡化。

照顧發燒的孩子,如果高溫導致不適的感覺,可以服用退燒的藥物,但亦要鼓勵孩子多喝水或其他流質,補充身體失去的水份。 自從發現患有感冒或出水痘的兒童,服食阿斯匹靈可能會引發罕見的雷爾氏綜合症,損害肝臟和大腦,已經勸諭家長避免使用。

市面上有兩種退燒葯物可供兒童服用。 Tylenol 是每 4 小時服用一次,一天内不要超過五次,劑量是每公斤乘以 15, 3 至 5 公斤服食 40 mg, 5 至 7.5 公斤服食80 mg,通常可以參照包裝上的劑量指引,不要過量。 Ibuprofen  則是每 6 至 8 小時服用一次,每天三次,亦可以參照包裝上的劑量指引。 兒童不要服食含有抗組織胺或僞麻黃素的傷風感冒製劑,避免出現副作用。

用溫水抹身可以憑藉水份揮發散熱降溫,但過熱的水會導致溫度提升,過冷則會引致寒顫,刺激肌肉產生熱能。 不要用酒精抹身,因爲酒精可能經皮膚吸收,進入血液。 亦不要加進滴露,因爲滴露可以經呼吸道吸入導致中毒。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