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9日星期三

蚊咬症狀 Mosquito Bites

2015/07/27

() 蚊咬的反應和治療方法

蚊噬咬時將唾液注入皮下,迅速破壞微絲血管讓血液漏出,供蚊吸取。 唾液內的蛋白質可能引發人體的免疫反應。 多次噬咬之後反應就會加劇,直至人體開始逐漸適應。 正常的反應是皮局部腫起,週邊呈現紅斑,在 20 分鐘內紅腫達到高峰。 紅腫的皮膚在一至兩天變得更加浮腫和痕癢,間中會出現小水泡,但大部份都會在 7 10 逐漸消退。 少部份皮膚較敏感的人士,可能出現嚴重的過敏反應,除卻局部叮咬後紅腫的範圍擴闊以外,身體其他部位亦出現腫塊和風疹症狀,或皮下瘀傷和水泡。 哮喘和極度嚴重的過敏反應亦偶然出現,而經常抓癢可能導致細菌感染。

一般的蚊咬反應,可以局部冷敷和搽上止癢的藥膏,例如加入薄荷的類固醇藥膏。 如果痕癢難耐可以服用抗敏感藥物,有瞌睡副作用的抗敏感藥通常比較有效,例如 Benadryl Atarax

預防勝於治療,6 個月以上的兒童和成年人可以在暴露的皮膚上噴灑防蚊液,例如 DeetPicardin 製劑,或檸檬桉樹油。 黎明和黃昏時間蚊特別活躍,減少外出。 穿著淺色的長袖衫、長褲、襪和闊邊帽;睡覺時可以用防蚊帳。 蚊會被汗液和體溫吸引,出汗之後要洗澡和換上乾淨的衣服。

() 蚊咬導致的感染症狀

雌蚊需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才能夠產卵,所以經常噬咬熱血動物吸取血液,例如雀鳥、牲畜和人類。 如果吸取的血液內帶有病毒,就會在再次噬咬時唾液傳播病毒。 北美洲經蚊傳播的病毒感染有西尼羅、東西部馬腦炎和基孔肯亞病毒。 感染後須然都會感覺不適,但大部份都會自動康復。 熱帶地區肆虐的瘧疾、黃熱症和登革熱,病情則比較嚴重。

經蚊咬傳染的病症,大部份都會導致發燒、頭痛、皮膚出疹和混身疼痛。 較輕微的感染症狀和感冒相近,隨著時間會逐漸消退。 西尼羅病毒感染,去年在加拿大有 21 宗確診案例,本省並無新症。 即使受到病毒侵襲,只有 1/5 人會出現發燒和近似感冒症狀;但疲乏的感覺可能維持較久。 嚴重的感染並不常見,約 1% 的病人會出現併發的腦炎和腦膜炎症狀,甚至死亡。 嚴重的感染個案多數影響長者、幼兒或患有長期病症的人士。

2013 年基孔肯亞病毒侵入美國,病毒經蚊咬從人傳給人。 症狀在被蚊咬受到感染後兩至四天出現,發燒會持續至七天,而且會引發嚴重的關節疼痛,痛症可能會維持多個月。 死亡率低於 1/1000。 並沒有疫苗或藥物可以預防或消滅基孔肯亞病毒。 治療主要著重於抒解症狀。 確診可以做病毒血液測試。

() 瘧疾感染

自從 1950 年,北美洲再沒有在本土感染的瘧疾個案,但經常有新移民或從外間旅遊回來的人士受到感染。 2013 年世衛估計全球有二億多宗瘧疾感染,50 萬人因感染瘧疾死亡。

瘧疾是經蚊咬傳播的瘧原蟲感染,但在瘧疾肆虐的地區,輸血、器官移植、共用針筒注射、母親傳染胎兒、實驗室錯誤操作,都會導致感染。 瘧原蟲有不同的品種,惡性的瘧原蟲潛伏期較短,通常在 7 30 天內出現症狀。 

初期症狀近似感冒、發燒、冒汗、頭痛、混身酸疼、噁心嘔吐、和感覺疲倦。 若果不能適時治療,數天後就會出現間歇或週期性的發冷顫抖、高燒和出汗症狀。 肝、脾、腎臟功能都會受到影響;兼且可能出現嚴重貧血、肺炎、肺積水、腦炎等併發症裝。 血液抹片檢查可以偵測到 75% 90% 的感染個案。 治療主要是針對導致感染的瘧原蟲,選擇適當的抗瘧疾藥物或藥物組合;支持身體運作和抒解症狀。 近年有新的瘧原蟲品種在泰國和柬埔寨地區出現,對多種藥物呈現抗藥性。到瘧疾地區旅遊,要儘量避免被蚊蟲叮咬與及因應當地的感染風險,服用預防性的藥物;例如 Malarone,需要在出發前一天開始服用,直至離開疫區之後繼續服用一週。 近來有報導,預防瘧疾的疫苗已經在非洲開始使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