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1日星期四

輻射威脅 Radiation Threat

2011/03/28

因爲日本地震和海嘯所引發的福島核電厰輻射洩漏危機,一直擾釀至今,一些不法商人更憑藉謠言牟利。 鄰近福島的縣市,空氣、水源和農產品都出現不同程度的污染。 距離增加,輻射的指數就會隨著幾何級數下降。 香港和廣州,距離福島有 3000 多公哩,而且位於日本的另一邊,溫哥華則有 7000 多公哩。 福島的意外造成輻射洩漏,但並不是核爆。 歷史上最嚴重的烏克蘭核電厰事件,卻是核反應堆的爆炸,因此造成大規模的災難性損毀。
輻射性原素,例如鈾和鈈,會隨著時間分解,釋放出高能量的 Alpha 和 Beta 粒子,與及加瑪光和 X 光射綫。 因爲電離輻射並非人眼所能觀察,所以要儘量避免意外的接觸。 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小量的自然界輻射,包括太陽光和宇宙射綫,與及土壤中的微量輻射元素。 許多醫療檢驗和治療程序,都要採用 X 光射綫或放射性原素,但有嚴格的規管。 北美洲計算人體接收的輻射量,是以侖目 (Rem) 作爲單位,平均每人每年會從自然界接收到 1/3 侖目 ( 約 300 毫侖目 ) 的輻射量。 照胸肺 X 光約為 0.06 侖目 ( 60 毫侖目 ),但胸部 CT 素描則高達 0.8 侖目 ( 800 毫侖目 )。 如果在短時間内受到過量輻射照射或吸入大量輻射微塵,就會引發急性輻射病。 長期的慢性積聚,則會增加身體出現癌症病變的機會。
歷史上最大的核子災害是 1945 年在日本投擲兩枚原子彈爆炸所做成的損毀,有近 20 萬人傷亡。 統計發現,在爆炸點的 1000 至 2000 呎距離以内,93% 的人死亡,但在 10,000 呎 以外,則仍然能夠生存。 死亡原因,大部份是因爲被高熱或輻射綫灼傷、和被下墮物品及碎玻璃所傷。 1986 年烏克蘭核電站的爆炸,雖然因爆炸而立即死亡的人數不多,但因爲曾經暴露在高度輻射下而引發癌症的額外死亡人數卻盈千上萬。
急性的輻射病症,包括灼傷和過量輻射症狀,身體呈現急劇衰老的變化。 骨髓細胞被破壞,導致貧血、白血球數量不足而不能抵抗感染、與及出血症狀。 病人會感覺到虛弱、噁心嘔吐、腹瀉、脫髮、皮膚剝落;如果中央神經受損,更會導致痙攣和昏迷。 嚴重的輻射傷害,大部份會在兩個月内死亡。
長期接觸低量的輻射,會影響到細胞的新陳代謝。身體内的器官經常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而需要修補愈合,在正常情況下修補過程會適可而止。 如果細胞的生長失控,就會造成癌症病變。 輻射亦會導致細胞染色體内的 DNA 出現錯誤的變化。如果發生在父母親的精子和卵子,就會造成遺傳病。 成長中的胎兒受到輻射,可能會影響到器官和身體的成長過程。 在懷孕的2 至 15 週,輻射更會損害神經系統,影響日後的發育和智能。
當鈾元素或鈈元素分裂時,就會釋放出放射性的碘 129 和碘 131。 碘在高溫下是一種紫色氣體,如果太多碘集結,就會腐蝕核原料棒和冷卻系統;壓力增加,更可能釀成爆炸,放射性碘就會進入冷卻系統而排放至外間。 碘的氣體可以隨空氣飄散,但大部份會溶解在水中或與泥土中的有機物質結合而沉澱。 含碘的水不但污染農作物,而且會因爲牛食用了污染的草料而進入牛的體内,吸收和溶解滲入牛奶。 水產和海產亦受到污染,特別是貝殼類的海產。 碘可以經呼吸或飲食進入人體,大部份的碘都會凝聚在甲狀腺,其餘經尿液排洩。 甲狀腺吸收碘後要經過 100 天才能夠分解排洩下降至一半。 放射性的碘可能引發甲狀腺腫瘤和癌症病變。 如果週遭環境突然出現大量的放射性碘元素或物質,政府會建議 40 嵗以下的人士和孕婦服用碘化鉀來保護甲狀腺。 當甲狀腺内的碘達到飽和點,甲狀腺就不會再吸納含輻射的碘。 碘化鉀只能夠保護甲狀腺,對其他器官並沒有保護功能。 當週遭環境内的放射性碘含量回復正常,就可以停止服用碘化鉀。 若果無故服用碘片,則有害而無益。 如果週遭環境内突然出現大量的輻射物質,可以採取原地避難的措施: 關閉所有的門窗和抽風系統,封閉所有的進出口,轉移到地下室或遠離外間門窗的房間,與及使用收音機聆聽政府的建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