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9日星期三

腹瀉症狀 Diarrhoeal Disease

2017/11/27

() 急性腹瀉

腹瀉是排便的次數比慣常頻密,一天之內超過 3 次,糞便變得稀鬆,伴隨的水份增加。 嚴重腹瀉可以導致大量水份和鹽份流失。 急性腹瀉通常突然開始,大多數不會維持超過兩週。  常見的原因是腸胃受到病毒,細菌或寄生蟲感染。 北美洲衛生環境較佳,腹瀉大部份是因為病毒感染,例如輪狀病毒和諾瓦克病毒。 到熱帶旅行,食物不潔可能導致細菌感染,例如大腸桿菌和霍亂菌。 出發前服用兩劑 Dukoral 疫苗可以減少受到感染的機會。 水源污染,亦可以引發單細胞寄生蟲感染,例如阿米巴蟲和赤痢。

腹瀉的藥物,包括抗生素、瀉藥、鎂奶,如果服用份量過多,都會導致腹瀉。 腸道不能夠吸收奶糖,或飲用過多的果糖和代糖,糖份被腸道細菌分化形成氣體和酸質,刺激腸道加速蠕動。 腸道炎症,例如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氏病,發病時亦會出現腹瀉,而且可能帶血。 一些長者經常投訴食用某些食物後感覺腸胃不適和腹瀉,可能是因為腸道吸收能退化,不能夠消化食物。 找出導致腹瀉的原因,適當治療,才可以回復正常的排便習慣。 急性腹瀉,可能導致缺水和電解質流失,必需適量補充。

() 慢性腹瀉

慢性腹瀉症狀通常維持超過 30 天,可能是急性腹瀉的延續;例如持續或重覆的腸道感染、過敏性腸綜合症和長期腸道炎症。

過敏性腸綜合症,或腸躁症,是影響腸道功能的症狀。 腸道並沒有結構性病變,但經常出現腹痛、腹瀉、便祕或兩者交替的症狀。 許多病人都伴隨有抑鬱、疑慮、精神緊張、容易憤怒和焦躁等症狀。 腸躁症經常在急性腸胃炎之後出現。 腸躁症時發時止;發病時感覺腹痛和經常有便意,排便次數增加,但仍然感覺不順和排便不清;腹部覺得脹悶。 診斷通常要排除腸道感染、奶糖不耐、乳糜瀉等影響腸道吸收功能的症狀。 50 歲以上的病人,建議做大腸窺鏡檢查確定沒有腫瘤和長期的炎症。

治療先從改善飲食習慣開始,減少進食含有發酵過糖份和多元醇食物,例如洋蔥、大蒜、豆類食品與及高果糖含量的水果。 選擇容易消化、低脂和適量的蛋白質食物。 治療的藥物包括調節腹瀉或便祕,與及一些減少腸道痙攣的藥物。 停止服用壓抑胃酸分泌藥物,因為減少胃酸會導致腸胃之間的細菌增生。 服用抒緩情緒緊張,焦慮和抑鬱的藥物亦有助於控制症狀。

() 控制腹瀉藥物

如果能夠找出導致腹瀉的病因,治療會更加有效。 腹瀉加上有發燒、糞便帶血,通常顯示發炎症狀,例如細菌感染或長期腸炎惡化。 在熱帶地區旅遊期間出現腹瀉,大多數因為細菌感染。 較嚴重的症狀需要考慮開始抗生素療程。 北美洲感染導致的急性腹瀉,多數因為過濾性病毒感染,抗生素並不適用。

處理嚴重腹瀉,需要補充水份和鹽份。 缺水和缺鹽可能導致血壓下降,影響重要器官的血液供應,導致休克症狀,損害大腦、心臟和腎臟等重要器官。 口服補充液,需要有適當的鹽份和糖份比例,例如 Gastrolyte Pedialyte,或一公升水內加進 1 茶匙 (5ml) 鹽和 8 茶匙糖。 啫喱和汽水糖份太高,運動飲品鹽份亦稍為偏高。 

其他藥物,例如亞硫酸鉍 (Peptobismol) 經常用控制腹瀉,但效用並不顯著。含有水楊酸成份更可能損害胃和十二指腸黏膜。 鴉片類製劑,包括可因和 Imodium,減慢腸道蠕動,控制腹瀉症狀;但細菌滯留在腸道之內,更容易滋生和侵襲黏膜。 益生菌泛指不會致病的微生物,可以改善腸道內微生物的平衡。 研究顯示服用益生菌可以抒緩兒童因輪狀病毒引發的腹瀉,與及因服用抗生素導致的腹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