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8
(一) 腸胃炎的病因
冬季開始,除卻呼吸道感染,患上腸胃炎症狀的病人亦大幅增加,尤其是經常到日託和剛開始上學的幼年兒童。 北美洲大部份腸胃炎都是因為受到病毒感染,例如輪狀病毒和諾如病毒。 以往許多 5 歲以下的兒童都會被輪狀病毒感染,自從開始在兩個月和四個月大服用輪狀病毒疫苗,感染的機會已經顯著下降。 只有少數腸胃炎是因為細菌感染,例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和彎曲桿菌。 沙門氏菌和彎曲桿菌大部份來自污染的雞蛋或未煮得熟透的家禽肉類。
腸胃炎通常是病從口入,近距離接觸患病的人,接觸病人或如廁後沒有妥善清潔雙手便進食,和吃下污染的食物和水。口水分泌、胃酸都有消滅細菌和病毒的功能,但部份病毒有脂肪層包裹保護;幽門螺旋菌可以潛藏到胃壁黏液層之下。 腸道內的共生菌亦有免疫保護作用,防止其他有害的微生物增生。 若果發現有害的細菌和病毒侵襲,就會刺激腸道的免疫細胞作出反應。 服用抗生素,高糖和高脂肪的食物,都會對正常的細菌組合做成破壞。 侵襲性強的細菌和病毒,仍然可以黏附在腸道內增生繁殖,受到感染之後通常在 1 至 3 天後才出現症狀。
(二) 兒童嘔吐腹瀉
兒童患上腸胃炎,許多都有嘔吐和腹瀉的症狀,伴隨有低燒和腹部絞痛,試圖進食就會引發嘔吐。 腸胃炎大部份都是因為受到病毒感染,醫生會憑藉問症找出致病的原因, 體檢來釐訂病況的嚴重程度。 6 個月以下的嬰孩,資訊不明確,或有其他嚴重病症,例如有胃腸病症或動過手術、患有代謝病症、心臟、腎臟或肺部病症、可能有中毒或創傷的風險,都需要觀察評估。 其他需要關注的症狀包括嚴重脫水、腹部絞痛和脹氣、嘔吐物帶有膽汁或血、大便呈現黑色或有血、神智不清、都需要進一步檢測和治療。
缺水的病徵包括嬰孩頭頂軟的部位凹陷、啼哭時候沒有眼淚、口舌乾燥、尿液減少、和疲乏嗜睡。幼兒若果有腹瀉,很難確定排尿量,較年長的兒童會感覺口渴。 減少水份繼續流失通常是提供藥物控制嘔吐,近年較多使用 Ondansetron。 嚴重脫水就需要同時輸液補充。
輕微的脫水,若果沒有其他嚴重病徵,在服用或注射止嘔藥物之後,可以嘗試口服補充液體,例如 Pedialyte 沖劑,或每公升水加進 6 茶匙糖和小半茶匙食鹽。 6 至 12 個月大的嬰孩每 5 分鐘嘗試餵服 5ml,1 至 5 歲 10ml,5 歲以上 15ml,逐漸增加。
(三) 細菌導致的腸胃炎
細菌感染引發的腸胃炎須然比病毒引發的少,但仍然經常出現,佔兒童腸胃炎的 15%;亦會導致嘔吐、腹瀉和脫水。北美洲最常見的腸胃炎細菌是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和彎曲桿菌。 霍亂等嚴重腸胃感染症狀仍然經常在阿富汗、孟加拉、和南非等地肆虐。
食物若果被細菌污染,繼續留在室溫內數個小時,細菌就會繼續繁殖,亦可能產生毒素,進食後就會出現嘔吐和腹瀉等症狀。 發現有帶菌的食物包括未煮熟的鮮肉、雞肉、雞蛋、海產、芽菜、未經消毒的奶類製品、進口的包裝蔬果。 在北美洲,彎曲桿菌是最常見的腸胃炎細菌,半數是因為接觸家禽。 症狀包括嘔吐、腹瀉、發燒、腹部絞痛、糞便可能有血。 檢驗糞便可以確定細菌感染和細菌的種類。 治療細菌感染導致的腸胃炎亦是減輕嘔吐症狀,和補充水份、電解質:鈉和鉀、和糖份。 大部份人的症狀都會逐漸消退,嚴重的感染,例如持續高燒和腹瀉,可能需要抗生素治療。
大腸桿菌 O157 可以導致嚴重的腸胃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分泌的志賀毒素破壞微細血管、導致溶血性貧血、血小板短缺,和急性腎臟衰竭。 治療除卻抑制嘔吐和補充體液,嚴重個案可能需要輸血、更換血漿、抗體治療,和洗腎。
(四) 乳糖不耐
乳糖不耐症狀是因為小腸沒有足夠的乳糖酶幫助分解奶類產品內的乳糖。 未經消化的乳糖進入大腸後,被大腸的微生物分解和發酵,產生大量氣體,導致脹氣和排氣增加。 未消化的乳糖和發酵產生的化合物吸納大量水份, 導致腹瀉。 部份人會有腹部絞痛和噁心的感覺。 北美洲白人約有 21% 患有乳糖不耐症狀,但東亞人則高達 95%。 大部份乳糖不耐的成因是隨著年歲,小腸內的乳糖酶逐漸推減。 若果小腸受到感染或藥物損傷,亦會影響消化功能。 先天性缺乏乳糖酶是因為基因遺缺但並不常見。 不足 34 週的早產嬰兒,因為腸道尚未充分成長,亦會出現症狀。
乳糖不耐的症狀相當明顯,喝過奶類飲品後就會出現腹部不適,脹氣和腹瀉。 確診的測試包括空腹服用 25 克乳糖,兩小時後量度經腸道產生的氫氣和甲烷。 檢查糞便的酸鹼度。 腸道窺鏡切片檢查細胞組織,亦可以用來診斷多種腸道消化功能病變。
預防乳糖不耐症狀可以減少飲用和食用奶類製品。 乳酸菌可以幫助消化乳製品內的乳糖,所以活性酸奶不會引發症狀。 乳糖酶製劑可以先加進牛奶內將乳糖分化,或服用口服藥片,消化乳糖的效能可以維持 30 至 45 分鐘。
(五) 乳糜瀉
乳糜瀉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病症,免疫系統對麥麩作出排斥反應。 麥麩是大麥、小麥和黑麥等穀物所含有的一組蛋白質。 患有乳糜瀉的人若果食用含有麥麩的食物,就會引發腸道炎症,重覆接觸會逐漸損害小腸,影響小腸吸收食物營養的功能。 症狀因人而異,有不同的嚴重程度,而且隨著時間改變。 兒童的常見症狀包括腹部絞痛、脹氣、持續的腹瀉或便秘、噁心嘔吐、大便淺色和漂浮,而且有惡臭。 腸胃以外的症狀包括體重下降、貧血、疲乏、關節疼痛、口腔潰瘍、近似皰疹形狀的皮炎、手腳痲痺刺痛。 長期患者可能變得情緒不穩定。
真正患上乳糜瀉的人數比率約為 1/100,但許多有少許近似症狀的人士都認為自己患有乳糜瀉。 確診的方法是驗血測試抗體,腸道窺鏡取得細胞組織樣本切片檢查。 若果症狀已經出現一段時間,小腸細胞組織的變化可能難以確定,很容易和其他腸道炎症混淆。
治療的方法是停止食用含有麥麩的食物。 近年非常流行進食無麥麩飲食,但若果沒有真正的乳糜瀉,這類食品對控制體重和整體健康並沒有益處。 兒童戒除進食麥麩 3 至 4 個月後,小腸就會癒合,成年人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