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6
(一) 呼吸道感染症狀
孩子發燒、咳嗽、流鼻水、咽喉不適,父母都會非常擔心,因為近期感冒、Covid 和 RSV 導致許多較為嚴重的感染症狀。 呼吸道感染大多數是病毒引發, 而初期的症狀亦相當近似,兼且傳染迅速,許多到日託中心或上學的孩子都受到感染,回家後傳染給父母。
導致傷風症狀有多種病毒,包括新冠狀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通常都是輕微感染症狀,咽喉不適、鼻塞和流鼻涕、大噴嚏、若果發燒,溫度不高。 胃口和體力不會受到影響。 但幼兒受到 RSV 病毒感染,少數會出現嚴重感染症狀,咳嗽頻密、呼吸急促和困難、咳嗽呼氣時有尖厲的聲音、吸氣時有喘鳴聲。 RSV 病毒亦可以引發細支氣管炎,症狀近似嚴重哮喘,與及導致肺炎。
感冒症狀通常比傷風嚴重,患上流感的孩子會突然發燒、發冷、頭痛和渾身不適,兼且有傷風症狀。 部份孩子會有腹痛、噁心、嘔吐和腹瀉。 孩子感覺睏倦、胃口欠佳和失去活力。 診斷流感可以從鼻咽喉取得樣本做 PCR 病毒測試確定,測試亦包括其他常見的呼吸道病毒。 孩子需要休息,補充水份和服用抒解症狀的藥物。 若果能夠及早服用抗病毒藥物,例如特敏福,可以縮短病程。 嚴重的感染可能需要入院治療。
(二) 退燒
治病着重於預防,要減少受到呼吸道病毒感染,避免接觸患病的人, 自己生病就要留在家中。 在人多的地方要戴口罩,多清潔雙手和避免碰觸眼,鼻和口,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掩蓋和妥善棄置,或用手肘遮擋。 流感和新冠狀病毒都可以憑藉注射疫苗預防。
發燒是身體對抗感染的自然反應,幫助提升免疫功能,消滅入侵的病毒和細菌。 探測口腔和肛門的溫度會比較準確。 免疫功能不足,例如患有愛滋病或正在接受化療的病人,因為抵抗力低,發燒可能是嚴重感染的徵兆,必須儘快找醫生診治。 免疫功能正常的人,處理發燒症狀要考慮年歲和發燒的溫度。 3 個月以下的嬰兒,體溫超過 38C, 即使沒有明顯感染症狀,都需要找醫生檢查,排除泌尿道、肺部和其他感染。 3 至 6 個月大的幼兒,發燒低於 38.9 C,沒有感覺不適,可以多喝水和休息,但若果變得非常煩燥、難以安撫、或昏昏欲睡,亦需要找醫生商討。 溫度超過 39 C,屬於高燒,要儘快檢查和診治。 6 個月以上的孩子,發燒低於 38.9C,,沒有明顯的感染症狀,可以服用退燒藥物,但若果發燒持續不退超過一至兩天,亦建議找醫生診治。 不要給發燒的孩子服用 ASA,因為可能損害肝臟和腦部。
(三) 抒解傷風鼻塞症狀
傷風鼻塞症狀並沒有特效的藥物可以治療;必需倚靠身體的免疫系統將病毒清除。 抒解症狀最重要是休息和補充水份,例如喝溫水、清湯、檸檬加蜜糖,但要避免飲用含有咖啡因、酒精、金銀花和菊花等有利尿作用的飲品,因為會導致水份流失。 孩子鼻塞,可以將數滴鹽水注進鼻孔,再用吸球吸出。 年紀較大的孩子可以用鹽水噴霧清潔鼻腔。 咽喉疼痛,6 歲以上的孩子可以用溫暖的鹽水潄口和咽喉,每 8 安士溫水加進 1/4 至 半茶匙食鹽。 年幼孩子不能夠使用喉糖,因為擔心會嗆到。 喉糖有短暫抒解咽喉痛楚的功用。 6 個月大以上的孩子可以服用 Tylenol 或 Ibuprofen 等退燒止痛藥物。 以往曾經推出一些含有抗組織胺和通鼻塞的兒童藥水,但發現其中的PPA Phenylpropanolamine 成份可能會導致腦內出血,已經被取締。 抗組織胺亦可能導致兒童昏睡。 成年人服用通鼻塞的藥物或使用噴鼻劑,有短暫的成效,但藥力過後,黏膜可能出現反彈性的腫脹。 過量服用可能有亢奮刺激作用,心跳加速、血壓提升、眼壓增加和排尿阻塞。
近年川貝枇杷露相當流行,成份包括榆樹皮、枇杷葉、川貝母、薄荷等草藥,加上蔗糖和蜂蜜糖漿,兩歲以上的孩子都可以服用,每天 3 至 4 次,每次兩茶匙。 許多超市和藥房都有出售。 另一種用常春藤葉做的製劑,亦可供兒童服用。
(四) 止咳
咳嗽是人體的自然反應,幫助身體將刺激性的物質從呼吸道和肺部排出,有保護和治療的功用。評估咳嗽,通常都要知道引發咳嗽的原因和持續的時間,例如短暫數天或超過兩個月。 咳嗽時是否有痰。 咳嗽的時段是在日間、夜間或整天持續。 活動和環境是否會引發咳嗽。 有過敏症狀、長期心肺和神經系統病症、吸煙、經常受到感染的兒童,都較多出現咳嗽症狀。 短暫的咳嗽,通常是因為呼吸道感染、氣管敏感和過敏反應、哮喘、吸入二手煙或其他刺激性的物質。 導致長期咳嗽的原因,包括鼻水後淌、胃酸逆流、咽喉和聲帶的病變、氣管和肺部的病症,例如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臟衰竭、抽煙和藥物的影響。
治療和抒解咳嗽症狀要針對導致咳嗽的原因:清除感染、壓抑胃酸分泌、停止吸煙、和停止服用引發咳嗽的藥物,例如 ACE 類降血壓藥。 補充水份,滋潤咽喉和氣管,或增加空氣的濕度。 若果有哮喘的傾向,可以使用治療哮喘的噴霧劑。 市面上有許多不同的咳藥水和止咳藥物,但許多都比不上檸檬加蜜糖的滋潤作用。 可待因有壓抑咳嗽的功效,成年人的劑量是每 6 至 8 小時 15 至 30 毫克,但長時間服用會日久成癮和導致其他副作用。
(五) COVID 後的長期症狀
部份病人在感染新冠狀病毒之後,可能有持續的後遺症狀,通常在初期感染症狀過去後才開始察覺。 感染症狀比較嚴重,患有其他長期病症和沒有注射疫苗的病人較多出現 COVID 後的長期後遺症狀。 一般的症狀包括非常疲乏和無力,稍為勞動或思考就覺得難以負荷。 有發燒的感覺。 心肺症狀包括呼吸困難或氣促、胸口不適、心悸。 神經系統的症狀包括無法集中注意力和思考、感覺混淆、頭痛、失眠、眩暈、嗅覺和味覺轉變、四肢有針刺的感覺、抑鬱和焦慮。 腸胃不適、腹痛和腹瀉。 其他症狀包括關節或肌肉疼痛、皮膚出疹、月經紊亂,與及一些獨特的身體變化,例如脫髮。
避免 COVID 後遺症出現最好的方法是保護自己和週遭的人,減少受到感染和傳播病毒的機會。 注射疫苗和加強劑,如果有疑似 COVID 的症狀就要做快速測試。 證實患上 COVID 就要自我隔離,減少接觸其他人。 若果屬於高風險患者,醫生可以安排服用抗病毒的藥物;嚴重的症狀就要到醫院接受治療。 增加空氣流通、清潔雙手和接觸到的環境,戴口罩和避免到人多聚集的地方。 最常見的持續症狀是呼吸不暢順和疲弱的感覺,幸而大部份的 COVID 後遺症狀都會逐漸消退,很少會維持超過一年。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