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2
(一) 突然昏厥
近日網上流傳一段拍打手臂幫助昏倒病人甦醒的片段。 近 20% 的兒童和青少年都有突然昏厥的經歷,尤其在天氣燠熱、突然站起、久站、或驚恐的情況。 昏厥的原因是因為血壓驟降,以致腦部供血不足。 年輕人昏厥的原因,90% 是因為迷走神經的反應,令到血管在不應該放鬆擴張時放鬆,或血管收縮幫助提升血壓時,心跳反而變得緩慢。 錯誤的反應都會導致腦部供血量驟然減少。 救治的方法只需要幫助病人安全躺下,將雙腿抬高讓血液回歸心臟,病人多數會自然甦醒,不需要拍打手臂做成痛感刺激病人。 曾經昏倒的病人我們都會安排跟進檢查和測試,確定沒有心律不整,心電圖不正常的變化;或貧血、血糖過低或電解質不平衡的狀況。 量度躺下和站起的血壓差距,確定不會驟降。
年輕的病人, 若果在運動時突然昏厥,或昏厥前完全沒有任何先兆、家族中近親有猝死、先天性心臟病或心肌肉病、或昏厥導致嚴重創傷,例如車禍,都需要做詳盡的心臟檢查和測試。 若果週遭環境安全,檢查發現昏厥的人沒有任何反應、呼吸和脈博停頓,立刻請旁人知會 911 求助,和開始心肺復甦的急救程序。 若果有自動電擊除顫設備,儘快應用。
(二) 新冠狀病毒感染的誤傳
2019 年新冠狀病毒疫情開始以後,網上充斥了許多關於疫情的資訊。 政府的網頁,例如疾控中心,Healthlink BC,和加拿大政府網頁 Canada.ca,都不斷提供疫情的進展和對抗的策略。 自從 2020 年底開始接種疫苗,政府亦在網上提供疫苗的資訊,接種的安排和預約程序。 在接種疫苗開始之前,醫護和前線工作人員,在照顧病人期間,都會擔心受到感染和傳染給家人。
在過去 3 年網上亦出現許多誤導的資訊,例如新冠狀病毒的來源,已經確定是再野發生的感染,但仍然有謠言認為是從實驗室中泄漏。 美國前任總統更多次作出無理的批判。
許多反對注射疫苗的人士,不信任政府的資訊和疫苗的功效,堅持身體健康可以對抗感染。 若果沒有接種疫苗,任何年歲的人都可能感染到新冠狀病毒,嚴重的感染症狀並不局限於年長人士,兼且感染病毒後可以傳染給其他人。 新冠狀病毒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遠遠高於感冒。
在有效的抗病毒藥物推出之前,就有許多缺乏證據的治療方法被推廣,例如服用抗瘧疾的藥物羥氯哇,和杜蟲藥伊維菌素,都曾經被搶購。 經過努力的研究,現在治療 Covid 感染已經有相當有效的抗病毒和調節免疫反應藥物。
(三) 朋友誤導
經常有病人告訴醫生,朋友患有近似的症狀,而開始藥物治療之後,有顯著改善,所以建議病人將剩餘或多出的藥物嘗試服用。 以風濕痛症為例,經常使用的藥物包括止痛藥,例如不同劑量的 Tylenol,部份更混合了可待因痲醉劑。 非甾體抗炎藥物例如 Ibuproten 和 Naprosyn,有退燒、消腫和止痛功能。 非甾體抗炎藥不含類固醇,但可能導致消化道黏膜破損。 長期服用需要加上保護胃壁和十二指腸的藥物。 其他副作用包括損害腎臟,導致留鹽積水和血壓提升,增加心臟病發和中風的機會。 服用多種藥物可能出現抵觸,和增加出現過敏反應的機會。 若果要嘗試服用醫生配方以外的藥物,先要和醫生協商檢討。
因為網絡資訊發達,許多人都可以在網上搜尋到關於藥物的資料,但必需選擇可靠的資訊網頁。 服用藥物有兩個考慮因素,藥物對身體的影響和服用藥物的目標。 其次是身體怎樣處理藥物,包括藥物相互間的影響;身體吸收、分化、代謝和清除藥物的功能。 肝臟可以將大部份化學物質的毒性中和,再經腎臟排出體外。 醫生必須衡量藥物的療效,適當劑量和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考慮是否有其他更好的選擇。
(四) 谷歌醫生
谷歌 Google 是北美洲互聯網上最多人使用的搜尋器,但中國則大部份使用百度。 許多懂得操作手機或電腦的人,若果生病或健康出現問題,都會先在網上搜尋資料,企圖找出患病的原因,和治療的方法和程序。 因為未能夠確定和充分瞭解病情,往往產生許多疑慮,即使醫生亦不宜自我診治。
任何症狀都有輕重緩急之分,谷歌搜尋的資訊非常廣泛,而且經常會提及最壞的可能性。 許多人都有頭痛症狀,大部份都屬於緊張性頭痛和偏頭痛,但亦可能是因為其他病變引發,例如血壓過高、眼壓驟升、嚴重的鼻竇炎;只有少數是因為嚴重的病變,例如腦內發炎、出血、或腫瘤。 若果頭痛是由於創傷引發,運動後加劇,從來未有的突發劇烈頭痛,頭痛影響神智和言行、或患有免疫功能低落的病症,都需要儘快找醫生診治。 醫生檢查若果發現有頸部僵硬,神經系統出現故障,眼底視覺神經水腫,都需要立即安排進一步的檢測。 若果有擔憂的症狀,可以和醫生商討或致電 811 聽取指示。
病人若果想進一步瞭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療程序,網上可以提供許多指引和輔導資訊,一些可靠的資訊網頁,例如 BC 癌症中心、疾控中心、和加拿大衛生部的網頁,都可以作為參考。
(五)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發展迅速,已經開始被許多行業採用。 任何新科技都有利弊,應用於醫療體系,可以加速多方面的發展,但存在的問題是成果是否可靠和會否失控。 快速的分析和數據檢查功能,可能被黑客濫用。 近期許多登錄網頁的密碼,都要改為較為較繁複的 12 至 20 位文字數字和符號密碼,延長被破解的時間。
世界衛生組織呼籲須要謹慎使用人工智能科技,作為支持醫療決策,改善診斷,治理和監護的工具。 輸入的數據資料若果不夠完整和全面,可能產生偏頗、不準確甚至誤導的訊息。 目前需要更多對醫療體系和人工智能有足夠認識的人,撰寫、編緝、審閱和設計程式和應用功能。
電腦科技已經廣泛應用於醫療設施,例如闡釋心電圖的程式,自動電擊除顫器已經廣泛被使用。 近年開始引進輔助分析乳房 X
光篩檢和其他影像的程式,須然仍然有錯漏,但可以減少放射科醫生的工作量,提供客觀分析,與及應用於偏遠的地區。 機械手術系統可以模仿外科醫生的切割縫補技術,兼且有立體和放大視覺功能,可以在人手難以達到的部位做微細手術。
電子手錶,除卻時間,接收訊息,可以量度心跳、活動量、睡眠習慣、氧氣含量、和簡單的心電圖。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