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9日星期三

中暑 Heat Related Disease (繁體)

2020/08/17 

() 體溫調節 

立秋之後暑熱未過,尤其是本省內陸地區,酷熱天氣亦帶來山火若果準備旅遊,必須注意天氣報告和預測、空氣質素和山火警告。 

體的正常溫度是攝氏 37 度,主要倚賴腦幹的體溫調節中樞維持穩定。 身體憑藉傳導、對流、輻射、和蒸發,經皮膚、微細毛孔、血液循環和呼吸的協調來調節體溫。 天氣悶熱的時候出汗,是因為調節中樞感應到血液溫度升高,指令血管擴張讓血流加速傳送到皮膚下層,同時刺激汗腺和微細毛孔,體內的水份和熱力可以經毛孔揮發出體外,達到散熱降溫的效果。 天氣寒冷時變化則逆轉。  

當外界溫度高於人體溫度時,傳導、對流和輻射的散熱方法效應不大,只能依靠流汗蒸發散熱。 劇烈運動時每個小時汗液流失量可以高達 1  2 公升,呼吸頻率增加亦會增加水份流失,必須適時補充,否則可能導致缺水而陷入休克狀態。 如果天氣熱加上濕度偏高,就會影響汗液揮發。 

嬰兒、幼童、長者、不良於行而居所缺乏通風設備、經常要在戶外工作或活動的人士、患有長期病症、精神病、酗酒濫藥、與及服多種藥物,都會增加中暑的機會。  

() 高溫病症 

高溫環境導致的傷害有 3 種常見的症狀: (1) 熱痙攣是在高溫環境中長時間活動和出汗過多,因為沒有適當補充水份和鹽份,致電解質流失鈉和鉀失去平衡。 大腿、肩膊和腹部肌肉抽搐引發痛楚。 果症狀持續超過 1 小時,鹽份吸納不足或患有心臟病症要儘快到醫院診治。 (2) 熱衰竭亦是因為出汗過多,未能適當補充,影響血液循環。 病人大量出汗、臉色蒼白、皮膚濕冷、感覺疲倦乏力、眩暈、頭痛、噁心、血壓下降和脈搏微弱。 體溫上升但不會達到攝氏 40 度。 若果不及時治理,可能失去知覺、陷入嚴重的熱中暑狀態。 (3) 熱中暑通常是因為未能及時治理熱衰竭和眩暈症狀,陷入昏迷。 體溫標升到攝氏 40 度或以上。 傳統型中暑多數影響缺乏適應溫度變化能力的長者、幼兒、患有慢性疾病或精神病患者。 勞動型中暑則影響要在高溫環境中長時間活動或工作的人士,例如軍人、勞工、農民、和戶外運動員。 中央調節體溫的功能出現障礙,無法推動散熱。 皮膚發熱和潮紅。 病人會感覺頭痛、眩暈、噁心、和逐漸變得神智不清而陷入昏迷。 若果不立刻救治,可能會導致休克、心臟衰竭,甚至心臟停頓而死亡 兼且出現橫紋肌肉溶解,血管內彌散性凝血等併發症狀;死亡率高達 30  80% 

() 預防和治理熱中暑 

熱中暑若果導致昏迷和攀升的高燒,必須立即救治。 初步的急救是將病人移送到陰涼通風的安全地點,將衣服寬解和開始散熱降溫,例如噴灑冷水和搧風。 若果病人已經陷入昏迷或有劇烈痙攣,讓病人側臥和保持呼吸道暢通,並且立即致電 911 求助。 仍然清醒的病人,可以提供稀釋含有少許鹽和糖份的飲料。 

處理嚴重中暑的病人,先要瞭解病歷和詳細檢查,排除其他導致高燒和昏迷的原因,例如嚴重感染、惡性高溫、服過量亢奮藥物,或甲狀腺過度活躍。 同時開始監察和治療程序,維持呼吸道暢順、供應氧氣,量度血壓和心跳韻律。 降溫程序包括體外用降溫被或風扇,體內可以用冷水灌洗胃部、膀胱和腹腔,將體溫儘快降至攝氏 39 度。 患有長期病症的人士,中暑可能引發其他併發症狀,需要繼續觀察和治療。 

天氣變得酷熱,若果必需外出,選擇早上或黃昏之後。 在戶外活動或運動,若果大量出汗,每 20 分鐘要停下休息,降溫和補充水份。 為長者或不良於行動人士提供阻隔日曬和通風的設備。 若果居住的環境溫度過高,就要移送到庇護中心,或在最熱的時間到鄰近的社區中心或商場避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