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2日星期五

食物安全 Food Safety (繁體)

2022/08/01 

() 生食和熟食 

傳說中燧人氏發明鑽木取火,改變了茹毛飲血的生活。 烹飪可以去除食物的腥臊,減少微生物感染,煮得恰當的食物比較容易消化。 但近年食用未經烹調生食飲食模式又再開始流行,支持者認為對身體有益處而且有助於控制體重。  

生食的食品通常沒有加熱或加工處理,包括蔬果肉類的原材料,但可以榨汁、浸泡、風乾、和混合。 生食的人士通常以素食為主,例如蔬果、堅果和種子,但部份人會進食生的蛋、奶類產品、生的海產和肉類。 反對烹調是認為將食物煮熟會破壞食物的原味和食物蘊含的生命力,將天然的酶素變質和減少營養成份。 

研究指出烹調和生食各有益處。 加熱須然會破壞部份水溶的維他命 B  C,但可以增加蕃茄紅素和 Beta 胡蘿蔔素的吸收量。 食物含有的酶素通常會被胃酸分解,人體的消化道有多種幫助消化食物的分泌和酶素。 烹調之後食物比較容易咀嚼,消化和吸收。 生食可能會偏重於蔬果,而缺乏足夠的蛋白質和脂肪。 生食須然有助於減輕體重,但可能導致營養不 將食物加熱可以去除大部份的微生物,生穀麥和豆類含有的有害物質。 健康飲食要能夠生熟兼容。  

() 食物消毒程序 

適當加熱是最簡易的食物處理方法,去除食物中的微生物,但過度加熱,卻會影響食物的質素和營養。 1864 年發明的巴士德消毒法 Pasterization ,是將液體短暫加熱,但不用煮沸,可以去除大部份的微生物。 用於處理牛奶,是將牛奶加熱到攝氏 72  75 保持溫度 30 秒再迅速冷卻到 4  5 度。 短暫加熱和不煮沸,可以保留牛奶的鮮味,和將致病的細菌清除,但仍然有部份微生物存,所以必須冷藏在 6  7 度,和在 10 天之內飲用。 啤酒和紅酒因為含有酒精,沒有蛋白質,只需要加熱到攝氏 50  60 度就可以消滅微生物,不會影響酒品質,而且可以經久儲藏而不會變酸。 

近來天氣變得炎熱,若果冷藏不足,或暴露在室溫空氣之,食物很快就會變壞。 到外間旅遊,進食前必需清潔雙手,可以用肥皂和水或消毒 避免在街邊攤檔進食和有多人碰觸過自助餐。 選擇煮熟食物和趁熱食用。 飲用熱的飲品、罐裝或密封盒裝飲品 不要加冰塊,因為製冰的水可能未經消毒,製冰機和容器亦可能被污染。 食用蔬果必需徹底清洗和將水果去皮。 按當地疫情,出行前接種預防甲型肝炎、霍亂和腸熱症等疫苗。 

() 食物安全守則 

每年都有許多人因為食用被污染的食物而生病,甚至死亡。 致病的原因多數是因為細菌、病毒或寄生蟲引發傳染病,食物中有微生物分泌毒素,或被有害的化學物質污染。 北美洲大部份的腸胃炎都屬於病毒感染,但當天氣變得炎熱,食物留在室溫之內過久細菌就會大量滋生。 化學污染可能引發急性中毒;或長期累積而致病,例如一些貝殼類的生物毒素和海洋生物長期吸納的重金屬。 

政府負責監管食物的生產、運送和儲藏,與及鼓勵處理食物的員工接受食物安全培訓。 個人亦需要注重衛生。 在處理食物之前,用肥皂和水清潔雙手,按照指引洗手 20 秒鐘。 用熱的肥皂水清洗廚具、砧板和櫃檯面。 生肉、禽畜、海產和雞蛋要和其他可以立即食用的食物分隔儲藏,和用清潔過廚具分開處理。 烹煮食物要按食物的種類加熱,食物裡外都要達到足夠殺菌的溫度。 食物煮熟後要儘快進食。 微生物在攝氏 4  60 度之間會迅速增長。 雪櫃內溫度要保持在 4 度以下,冰隔應低於攝氏 18  將冰凍的食物置放在雪櫃或冷水內解凍。 沒有妥善冷藏或有變壞跡象的食物都要扔棄。 

() 食物防腐劑 

在生產和製造食物過程中,經常採用化學製劑,例如農藥、殺蟲劑來減少植物被破壞,防腐劑可以防止食物變壞,能夠儲藏較長時間。 大部份化學劑都會經過食物管理局檢查和批準才使用,但並不表示完全安全無害。 添加劑的份量必須降至最低和有標籤註明,顧客可以選擇。  

防腐劑的作用是防止食物腐爛變壞,可以延長售賣時間和保持質素。 防腐劑應用於多種產品,例如減少細菌和黴菌在食物內滋長,或減少脂肪被氧化變得酸腐。 最常用得防腐劑是鹽,濃度 10% 以上的高鹽份會從生物細胞吸取水份導致脫水,能夠消滅部份微生物。 鹽醃製食品包括鹹魚、鹹酸菜 (亦添加了酸) 和肉乾。 但進食過多鹽份會導致血壓升高,影響心臟和腎臟。 

亞硝酸鹽經常添加到肉類製品,例如煙肉、火腿、香腸,保持肉類的鮮紅顏色,但如果經過高熱烹調,可能形成亞硝胺,屬於致癌物質。 許多蔬菜含有硝酸鹽,化學結構較為穩定,通常不會形成亞硝胺。 

其他的防腐劑例如二氧化,通常加進涼果、醃菜和香腸,防止細菌和酵母菌滋長,並且保持涼果顏色。 山梨酸 (Sorbic Acid) 是天然存在的防腐劑,可以抑制多種黴菌的生長用於芝士和酒 苯甲酸亦有近似的效能,用於汽水和果汁。 

() 手足口病 

7 月份發現本省的兒童患上手足口病突然增加,一些專家認為是疫情放寬管制之後的感染趨勢。 手足口病是因為受到腸道病毒,例如 Coxsakie Virus A16 侵襲感染。 10 歲以下的兒童較多出現症狀。 接觸病毒 3  5 天後開始發病,初期近似感冒症狀,低燒、疲倦、胃口欠佳、咽喉不適和流鼻水。 發燒兩天後,口腔、舌頭和牙肉出現疼痛的小水泡。 繼而手掌、腳底、與及臀部出現紅斑,再轉變成為小水泡。 紅斑和小水泡會持續 7  10 天,自然逐漸消退。 少部份孩子手指和腳趾會短暫退皮和指甲脫落的轉變。 

感染後病人會傳播病毒 7  10 天,密切接觸、近距離吸入釋出的唾液和飛沫、或接觸散播在環境中病毒可以致病。 病人手腳上的水泡、分泌物和糞便都帶有病毒。 腸道中的病毒更會持續排泄數週,所以必須保持環境清潔和洗手。  

手足口病並沒有特別的藥物可以治療,口腔內的小水泡可能引發痛楚,以致孩子不願進食。 6 歲以上的孩子可以用局部止痛的藥物 Benzydamin 喉糖,年幼的兒童可以用較低濃度的噴劑幫助消腫止痛。 維持足夠的水份供應,飲用沒有刺激性的飲品例如水和牛奶,容許身體的免疫系統將病毒清除。 

沒有留言: